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田禾院士、賀曉鵬副研究員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顏德岳院士、麥亦勇特別研究員團隊合作,在水溶性低維材料的可控合成、超分子自組裝及其生物技術領域的應用拓展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德國應用化學》。[詳情]
空中客車輕型雙發H135直升機其全新Helionix駕駛艙獲得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的型號認證。該款由空客直升機設計的航電系統為運營商提供了增強的任務靈活性和安全性。[詳情]
C919/B-001A飛機載荷地面校準試驗作為載荷監控試飛的關鍵環節和飛機轉場閻良后的首次大型地面試驗,重要性不言而喻。[詳情]
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鄒崇文研究組與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江俊研究組,突破了高溫貴金屬催化加氫來調控二氧化釩相變的傳統方法,實現了利用金屬吸附驅動酸溶液的質子摻雜進入二氧化釩材料實現溫和條件下極低成本的材料加氫,發明了堪稱“化腐蝕為神奇的點鐵成氫”技術。[詳情]
他們通過制造納米“篩子”來說明他們的發現,這種“篩子”可以幫助將分子分解成前所未有的大小,比人的頭發細一萬倍。[詳情]
大氣中超細顆粒物的檢測首次有了低成本便攜式利器。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肖云峰研究員和龔旗煌院士帶領的課題組,成功制備了基于納米光纖陣列的全光傳感器,新傳感器的單顆粒粒徑分辨率首次達到10納米。[詳情]
兩位滑鐵盧化學家已經使制造商更容易生產一種新的更快、更便宜的半導體。 化學家們已經找到了一種同時控制沉積在表面上單壁碳納米管取向和尺寸的方法。這意味著,相對于硅,半導體開發者可以使用碳,這將縮小器件的尺寸,提高器件的速度,同時提高電池的使用壽命。[詳情]
智能制造、3D打印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中的研發與應用越來越多,全球領先的火箭推進系統制造商美國洛克達因(Aerojet Rocketdyne)公司、美國田納西大學(UT)工程學院、國家橡樹嶺實驗室(ORNL)制造演示中心(MDF)以及在3D打印航空航天用金屬零部件領域領先的Atlantic Precision公司等多家知名機構聯合開展了“3D打印金屬零部件設計與教育培養”計劃。[詳情]
2018年2月25日,在世界移動通信大會華為公司舉辦的5G峰會上,中國信通院發布了全球首套5G端到端OTA性能測試系統。[詳情]
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陸軍航空系統有可能要在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空域內面對擁有先進能力的對手,這些能力可以限制美軍的機動自由。為了在反介入/區域拒止環境中有效作戰,未來美國陸軍航空系統將需要更大的航程、更強的態勢感和更高的速度,以便能夠進入優勢陣地、存活下來并與敵方進行交戰,還需要增加使用無人系統突防對抗空域。[詳情]
2月26日,匯頂科技在MWC2018展會上宣布正式進軍NB-IoT領域,同時展示了為全面屏而生的屏下光學指紋識別方案。[詳情]
2018年1月30日,中航國際旗下大陸發動機集團獲得中國民航局頒發的Cessna172 系列飛機換裝大陸補充型號認可證。[詳情]
1月25日,美國《航空周刊與空間技術》網站報道稱,美空軍從2014年開始,在6.4類即“高級的部件和原型化”類預算中安排了技術轉化項目(預算編號PE 0604858F),當年為該項目撥款4800萬美元,2018財年獲批撥款增至近9.37億美元(美空軍申請8.4億多美元,美國國會通過的《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又增撥9500萬美元,用于開展額外的高超聲速、定向能和遠程航空平臺實驗工作)。[詳情]
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能與LED照明完美結合的關鍵在于兩者同為直流電、電壓低且能互相匹配。因此兩者的結合不需要將太陽能電池產生的直流電轉化為交流電,因此大大提高了整個照明系統的效率。 [詳情]
首次實現國內四發螺旋槳飛機的滑流模擬技術和轉速同步控制技術;提出利用飛控模擬飛行員輔助控制試飛新方法,首次成功實現縮比模型的30°轉彎失速試飛,打破該專業50余年發展受限僵局,航空工業試飛中心AG600模型自由飛項目團隊再次填補國內技術領域空白,部分成果已應用于C919大型客機模型自由飛試驗。[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