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微軟宣布“Azure知識產權保護計劃”將于10月1日正式落地中國。[詳情]
工業云是一種新型的網絡化制造服務模式,融合了先進的制造技術,以及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以公共服務平臺為載體,通過虛擬化、服務化和協同化,匯聚分布異構的制造資源和制造能力,在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根據用戶的需求實現及時低成本的服務,實現自動化的資源的高質高效對接。[詳情]
繼配電市場之后,全球最大的電力設備及服務供應商之一的施耐德電氣(SchneiderElectricSE,下稱施耐德電氣)在國內的煉油企業數字業務取得了一定進展。[詳情]
一家制造企業的強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家公司工藝技術和制造流程的積累,當這種積累體現在工業軟件上的時候,就成為這家公司無可替代的核心財富,無論技術人員怎樣更替,都能持續制造出優質的產品。[詳情]
隨著物聯網商業技術的逐步探索、迭代、完善,IoT的規模商用正進入井噴期。然而,物聯網規模商用的道路并不平坦,如何解決物聯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需要業界共同努力。[詳情]
近日,為支撐業務發展,任正非簽發華為名為《關于CloudBU組織變動的通知》的文件,宣布對其公司內部組織架構進行重大調整,將云業務CloudBU遷移至華為集團下,升級為該公司一級部門。[詳情]
“未來制造業需要的不是石油,而是數據。”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在2015年舉辦的貴陽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如是說。《經濟學人》則在今年撰文稱,數據已經取代石油,成為當今世界最有價值的資源。[詳情]
進入2017年以來,云計算的普及逐漸進入快車道,“上云”已經不再是企業擁抱新技術的口號,而是變成了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詳情]
近日浪潮云正式發布全新的“1-2-3-3”戰略,將重點聚焦國內、海外以及政府、企業兩個維度市場,通過擴張云中心布局、打造云開放平臺、完善云生態體系三大舉措,力爭到2020年實現200億元的銷售收入目標,成為全球領先的云服務商。[詳情]
從宣布成立到二級部門再到一級部門,華為云業務在半年內完成了“跳級”,成為了華為集團最重要的產品線。從某種意義上看,戰略地位僅次于華為三大BG(運營商業務BG、企業業務BG以及消費者業務BG)。[詳情]
產品不再局限于功能性和實用性,還需彰顯個人性格;消費者購買的也不僅是產品本身,還有定制過程的“參與感”。這一天,你可以稱之為“工業4.0”時代![詳情]
企業上云,是一個近年來比較熱門的話題,云的確是可以驅動流程創新和業務創新,成為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司長謝少鋒19日在烏鎮召開的2017中國企業互聯網大會上透露,工信部計劃制定支持企業上云的政策措施和操作指南。[詳情]
這是首次在德國高速公路上進行電氣化貨運系統的公開實地測試。西門子將負責系統的規劃、建設,并提供可選擇性維護服務。該系統是德國聯邦環境、自然保護、建設和核反應堆安全部(BMUB)“創新電氣化高速公路貨運(ELISA)”項目的一部分。[詳情]
伴隨阿里云、百度云、騰訊云在國內消費品電商、物流、社交、游戲、金融等領域的一路高歌,國外亞馬遜AWS、微軟Azure,國內“BAT”也早已按捺不住對工業云之升騰推波助瀾的熱情,駐足工業領域。[詳情]
在信息化與工業化不斷融合的背景之下,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了工業企業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傳統工業企業擁有的數據量也日益豐富。[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