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制造企業的強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家公司工藝技術和制造流程的積累,當這種積累體現在工業軟件上的時候,就成為這家公司無可替代的核心財富,無論技術人員怎樣更替,都能持續制造出優質的產品。
作為實現智能制造的重要工具之一,工業云和物聯網的搭建在近幾年受到了越來越高的關注,工業軟件也成為了傳統制造企業和新興互聯網企業逐鹿的戰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期密集走訪了位于北京的數家從事工業云和物聯網搭建的企業,從曾長期服務軍工核電的索為技術,到脫胎于中國機械制造標桿三一重工的樹根互聯,每家企業對于這一新興行業都有自己的思考。
正如樹根互聯副總裁黃路川所說,與大眾互聯網的“屌絲經濟”完全不同,工業互聯網走的完全是高價值路線。同時,作為中國公司與境外公司基本同時開始發力的工業軟件領域,將助力中國制造業實現彎道超車。
“一家制造企業的強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家公司工藝技術和制造流程的積累,當這種積累體現在工業軟件上的時候,就成為這家公司無可替代的核心財富,無論技術人員怎樣更替,都能持續制造出優質的產品。”索為系統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義章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同樣看到全球已經進入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公司,還有來自海外的工業巨頭——西門子和GE。不滿足于只做一家制造企業的他們,今年來頻繁在軟件領域出手,打造自己的工業平臺——Mindsphere和Predix。
2016年以來,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會同有關地方行業主管部門支持相關主體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國產工業優秀軟件的對接會,以更好地發揮軟件產業對制造強國建設的支撐作用。
不過,作為剛剛起步的國產工業軟件業,在未來漫長的競爭道路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工業仿真系統
在走訪過程中,無論何種背景的公司都向記者坦承,工藝和流程數據的積累已經成為制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李義章告訴記者,在這方面國外不乏行業巨頭樹立了標桿,例如波音公司在客機研制過程中使用了7000多種軟件,依靠軟件將設計方法和設計知識存儲下來,“即便工程師走了,飛機一樣可以造出來。”
作為離散類工業品類最為齊全的國家之一,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積累了大量的技術智力資產,如何將這類資產有效轉化為技術資產,則是國內目前亟待提高的領域。
從整個離散制造業的流程上來說,工業設計和具體生產涉及諸多公司內部的商業機密數據,上云的可行性不高,然而從工業仿真領域來說,繞開了企業數據安全的話題,更容易成為實現智能制造的抓手。
云道智造總經理屈凱峰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所謂仿真,即是虛擬試驗。但凡需要試驗的地方,就需要仿真。“仿真技術在幾乎全部制造業中都有應用。目前我們的典型客戶包括電力、軍工、汽車、醫療、化工、機械、電子等多個領域的近百家客戶。”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計算機仿真行業實現逐漸增長的趨勢,特別是在2014-2016年,我國計算機仿真行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截至2016年,我國計算機仿真行業市場規模約為990億元,同比增長15.93%。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中國制造2025》將仿真技術列為需大力推動并實現突破的重要技術。
結合了互聯網的分享和眾創概念,云道智造研發的IBE仿真安卓平臺被國際仿真協會認證為“第三代仿真軟件系統”,實現仿真APP自由的上傳、下載、交易和分享,從而提高了仿真系統“大眾化”的可能性。
效率明顯提升
實現工業互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效率,為制造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部分走在前列的工業制造企業,這樣的提升已經成為現實。
“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生產線改造,已經為我們工廠提升了20%的效率,后續我們還會將這樣的升級在內部和外部進行推廣。”GE天津的一家工廠負責人告訴記者。
GE中國總裁段小纓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全球工業正在向下一代邁進,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改造對其非常重要,“即便是1%到2%的效率提升,在如此大的基數下都會有重大效應,更何況數字化改造的貢獻將會更大。”她說。
于是,從很早以前GE便大力發展工業軟件,并在內部推行智能化工廠,成效明顯。顯然,GE也并不滿足于只在內部推廣,近期頻頻為其工業物聯網平臺Predix造勢。
中國的大型制造公司在意識到智能制造時代來臨后,也開始紛紛發力工業互聯,脫胎于三一重工互聯網項目的樹根互聯成立于2016年,打造了中國第一個公有工業互聯網平臺——根云。
黃路川告訴記者,目前,接入樹根互聯網的工業設備已經超過30萬臺,服務30多家客戶,覆蓋農業機械、特種車輛、發電機組、數控機床、物流裝備、醫療器械、新能源裝備、紡織機械、建筑裝備、3D打印等20多個行業。
接入平臺的設備將會享受到根云的全方位服務,首先是基于海量設備數據進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設備運行監測、能耗管理、故障維護等多種服務,全國工業裝備故障率哪怕只降低1%,也能帶來千億級別收益。
其次,通過設備使用效率監測,提供設備共享平臺。黃路川介紹,目前全國工業裝備的開工率一般低于40%,樹根互聯可以提供類似“滴滴找設備”的設備共享服務,對接設備需求方與提供方,提高客戶資產利用率。
而從全社會維度來看,相比私有云,公有云才是最佳的客戶解決方案,“所以我們會跟許多公司進行跨行業的合作。未來也將會投入數十億元,用于技術實力的提升。”黃路川表示。
工業上云之難
在走訪過程中,幾乎所有從事工業云和物聯網技術研發的公司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工業企業上云積極性不高,市場推廣存在難度。
“目前我們在推廣中遇到的客戶,沒有一家是全部上云的,大多數客戶上云集中在供應鏈一端。”太極計算機智能制造事業部總經理趙金元告訴記者。
作為國內老牌的國資軟件技術企業,太極計算機服務了大量的國有工業企業和政府客戶,而在他看來,目前這些工業企業最大的擔心就在于如何保證技術數據的安全。
以化工為例,這類流程型工業的生產波動較小,其核心就是產品的配方數據,這樣的數據一旦泄露,任何人拿去都可以進行復制,購買合適的原材料和生產線之后就可以投產。
技術和配方的研發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和時間成本,一旦泄露會對企業產生不可逆轉的損失,所以絕大多數公司對此非常謹慎。據記者了解,某大型集團即便是內部云,也不會將數據完全上傳。
“鼓勵工業企業上云,同樣需要制度層面的建設,工業云數據盜竊、丟失需要一個詳盡的追溯制度,并且也要有相應的懲罰措施,提升這些針對數據的違法行為的成本,為企業提供保證。”趙金元說。
同時,在工業軟件創業如火如荼的當下,有大量企業打著智能化、數字化的旗號進入市場,諸多所謂的“工業上云”開始出現,市場充斥著大量工業軟件企業,還未到大浪淘沙的階段。
“單純利用公有云進行數據的存儲和計算,這樣還好,還有企業在某些網站注冊一個賬號就叫上云了,這些所謂‘上云’無法實現機器互聯,距離智能制造更是十萬八千里。”樹根互聯總經理賀東東告訴記者。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