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時代已然到來。無論是機器人、機器人技術、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還是應用自動化,所有這些詞匯都使人聯想起機器復制人類活動的情景。[詳情]
工業革命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而機器人革命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步。18世紀80年代,當瓦特發明出第一臺蒸汽機從而推動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人們不會想到在21世紀的今天,人類創造的智能工業機器人正在推進工業革命的步伐。[詳情]
國產機器人面臨著國內外雙向擠壓的困境:外資品牌切走了中國市場最大的一塊蛋糕,在技術、零部件成本方面對國產機器人形成了壓倒性優勢;而在政府補貼等多項扶持政策下,短時間內中國涌現出近千家機器人公司,重復建設、惡性競爭、騙取補貼等亂象叢生。[詳情]
近日,BBC在一則針對物流的專題報道中稱:京東有望在未來數年內,在中國率先實現倉儲分揀自動化,以機器完全取代人的體力勞動。[詳情]
在生產線,田宏元指著一臺臺快速運轉的機器人介紹道:“這是全自動空瓶驗瓶機,一臺就能減少用工16人,還有效避免了人為因素導致的空瓶檢驗質量波動;這是智能碼垛機器人,一臺能減少用工8人,而且可大幅降低紙箱搬運破損率;這是能源計量mes系統,可有效避免人工記錄的偏差……”[詳情]
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公司、日本安川電機、德國庫卡機器人,這幾個被稱為機器人領域“四大家族”巨無霸,竟然占據中國機器人產業7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且幾乎壟斷了機器人制造、焊接等所有高端領域。[詳情]
當前很多中國家電企業面臨的最大難題是:中國機器人產業屬于典型的大而不強,核心技術都在外資企業手中,中國只是承擔了貿易商的角色。想借此超車,后期動力是不是強勁?[詳情]
前段時間,由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發展規劃》)為整個機器人產業吹起了東風。[詳情]
深圳市關于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第六批扶持計劃的通知
為加快我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根據《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和《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政策》要求,我委決定組織實施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2016年第六批扶持計劃。[詳情]
大數據分析是預測型制造的重要手段,通過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協同交互,可以借助數字化云端鏡像、進行仿真和優化,以此來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詳情]
過去的工業機器人又聾又啞,靈活性差,但是它們精確性好,效率也高。放棄了傳感器,視覺系統等零部件后,可視化機器人正變的越來越普遍,功能也多了起來,這個行業正在經歷急劇性的改變。[詳情]
這次英國公投,帶來的迷惑、困惑、疑惑恐怕不是哪個經濟學家、主流媒體可以解釋的,唯有時間可以回答一切和證明一切。但這只是在全球化的挑戰,還有更大的呢,那就是技術進步帶來的社會就業挑戰:機器人。[詳情]
“每個領域人工智能都有可能對傳統公司產生顛覆,每產生一個有價值的機器人,一個人、一個群體就會失業,這對社會影響非常大。10-15年之后,世界上90%的工作,也許50%的人類可能都要面臨工作部分或全部被取代。”[詳情]
在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執行主席羅軍看來,機器人產業已成為當前國內最火熱的產業之一,從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在機器人概念火熱的背后卻難掩高端產業低端化、核心零部件瓶頸以及機器人企業散亂小三大“痛點”。[詳情]
中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速從56%降至17%。但由于工資上漲和機器人占比較低,這個國家急需自動化生產,中國仍占據全球工業機器人24.8萬臺總銷量的1/4。[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