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夏季,短短10天內,“天鴿”“帕卡”“瑪娃”3個臺風前赴后繼奔向廣東,這是1986年以來最密集登陸廣東的臺風“三連擊”。[詳情]
近年來,國電集團大渡河流域水電開發公司率先探索“智慧企業”理論與實踐,智慧企業建設取得了明顯實效。過去3年,該公司投產裝機容量實現了翻番,而職工人數卻保持零增長,累計增發電量35億千瓦時,增加經濟效益7億元。10月11日,國電集團在大渡河公司召開現場會,決定在全集團推廣大渡河公司智慧企業建設經驗。[詳情]
2月25日,內蒙古大唐國際托克托發電有限責任公司五期工程10號機組順利通過168小時試運行。至此,該公司五期擴建工程2臺國產66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全部投產,該公司總裝機達到672萬千瓦,其中包括8臺60萬千瓦機組、2臺66萬千瓦機組、2臺30萬千瓦機組,成為世界在役最大火力發電廠。[詳情]
11月29日,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電站首臺機組投產發電。該電站是“中巴經濟走廊”首個落地的大型發電項目,也是“中巴經濟走廊”框架下第一個有第三方參與的項目。[詳情]
日前,江蘇神馬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神馬電力”)研發的復合絕緣子成功應用于錫盟—泰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泰州換流站交流場1100千伏濾波器組柱式斷路器上。該換流站交流場建成投運,標志著我國1100千伏柱式斷路器用復合絕緣子研發圓滿成功,也標志著我國特高壓用復合絕緣子技術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詳情]
作為世界核電大國,一直以來,國內的大型乏燃料運輸容器主要依賴進口。但現在,中國將打破國外在這方面的壟斷。 12月20日晚間,中核集團公布的一則消息透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及中核集團科技專項“龍舟-CNSC乏燃料運輸容器研制”項目中原型樣機通過驗收,并具備了批量化生產能力。此舉標志著中核集團成功自主研制了大型乏燃料運輸容器,填補了國內空白,對中國乏燃料運輸具有里程碑意義。[詳情]
11月30日,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正式啟用“互聯網+智慧能源”雙創示范基地。該基地是能源行業首個以“互聯網+智慧能源”為研究主題的創新示范基地,預示著這個傳統輸配售電企業向新型能源綜合服務企業轉型邁出了一大步。[詳情]
“近年來,為解決配電網規?;ㄔO改造中配電自動化覆蓋及配電一二次設備不匹配問題,同時實現線損分區、分壓、分元件、分臺區,推進10(20/6)千伏同期分線線損管理,不斷提高線損管理精益化水平,提升經營效益,我國電力行業提出了配電一二次設備融合的技術解決方案?!?/span>[詳情]
國網陜西省電力公司領導在國家電網公司召開的電網資產統一身份編碼試點建設總結暨推廣實施電視電話會議上介紹了該公司電網資產統一身份編碼建設典型經驗,標志著該公司電網資產率先實現實物“ID”建設和應用,有效提升了資產精益管理水平。[詳情]
黨的十九大報告高瞻遠矚、舉旗定向,引領新時代,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 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詳情]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43處提到“生態”,15處說到“綠色”,12處提到“生態文明”,8處提到“美麗”,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為未來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路線。[詳情]
“一帶一路”倡議已走過四個年頭,進入全面落實階段。我國正在努力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與國力相匹配的貢獻,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經濟發展、貿易平衡、能源轉型及環境保護等各種挑戰和危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基礎薄弱、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矛盾突出,能源合作需要考慮國別差異與合作風險,堅持綠色、高效、可持續的能源合作之路,共同推動全球能源轉型與環境治理。[詳情]
生物質能是唯一可轉化成多種能源產品的新能源,通過處理廢棄物直接改善環境,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以其綜合效益明顯的特點備受矚目。 環顧全球,生物質能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能源供需矛盾、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全球繼石油、煤炭、天然氣之后的第四大能源,成為國際能源轉型的重要力量。[詳情]
新能源是清潔的一次能源,但同時新能源發電的出力又具有隨機性、間歇性等特性。隨著我國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如何加強新能源并網運行控制,使電力系統消納更多的新能源電量,讓清潔能源變成優質電源,成為新能源未來發展待解決的問題。[詳情]
清潔能源替代利國利民,是大勢所趨,目前正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這項工作開始于北京。當年北京地區推行“煤改電”,2003年的企業探索只是幾百戶;2006年的政府試點達到幾千戶;2007年開始在核心區推廣每年改造幾萬戶;2015年進而在全市范圍開展,2016、2017兩年每年完成幾十萬戶,迄今累計完成居民“煤改電”近110萬戶。但即便加上“煤改氣”,北京地區仍未實現完全使用清潔能源采暖,在山區仍有近二十萬戶居民延續使用傳統采暖方式。可見,在沒有改造經驗的地區,一下子要完成幾十萬上百萬戶的任務,是不現實不科學的。[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