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機器人最多的國家,首先是中國占比56%,23萬個機器人當中56%的機器人是中國在使用,其次是日本、美國、韓國,這些國家對機器人的使用都有所增長,現在機器人行業的增長達到了兩位數。[詳情]
“中國制造2025”北京方案出爐—— 搶占新能源智能汽車等八大產業主導權
北京市12月9日公布了《北京行動綱要》(下稱《綱要》),提出“關停淘汰一批、轉移疏解一批、改造升級一批”,推動存量產業“轉領域、轉空間、轉動力”;同時北京將實施新能源智能汽車、集成電路等八大新產業生態專項。[詳情]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 TCL重新定義“Made in China”
未來智能電視會與智能終端形成互補,搭載更多的應用,讓客戶有更好的體驗,贏得年輕受眾,最終贏得市場。[詳情]
工信部人士表示,一方面,工信部現有的資金渠道,比如工業轉型支持資金,技改資金,都在向‘互聯網+制造’傾斜;另一方面,我們希望能申請一個關于‘互聯網+制造’的重大專項資金,專門用來支持‘互聯網+制造’的發展。[詳情]
隨著中國工人工資和生活成本不斷上漲,制造業“機器換人”已是難以逆轉的趨勢,就業市場勢必出現結構性變化,接下來恐不只是制造業用機器人,連服務業如家政、殘疾人關懷等也可能用上。[詳情]
由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主辦,江蘇隆力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制造2025”(常熟)高峰論壇暨德國工業4.0中國首家試點項目啟動儀式日前在江蘇常熟舉辦。[詳情]
近日,位于空港經濟區的智能制造應用研發基地基本建成,該基地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是以打造機器人為主導的智能制造產業集群。 [詳情]
Beckhoff 為靈活的智能生產網絡提供基礎技術,可以實現從 1 到 n 不同批量大小的生產。Beckhoff基于 PC 的控制技術可以應用于符合工業 4.0 概念的智能生產網絡中的各個基本生產流程。[詳情]
云計算在英國,空中的云陰晴不定,眾人皆知。但是你會驚訝地發現,基于開源技術的“云計算”,已經發展得非常透明、成熟。這一次,我們可以探討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的優點、缺點和實用性。[詳情]
如今,一個頗為智能的機器人世界正向我們敞開大門。無論是流水線上動作整齊劃一的焊接機器人,還是柏林技術大學上,那個向英國女王揮臂致敬的迷你“小白”。機器人們行云流水般的接力,在空中劃出完美的弧線;精準快速的動作定位讓人們看的眼花繚亂。[詳情]
虛擬世界與現實制造的對話——同濟大學中德實驗室里的迷你智能工廠
智能工廠這個概念,正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工業4.0的產物之一。盡管第四次工業革命還沒正式揭開它的神秘面紗,但是這個充滿創造力的詞語已經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日漸清晰的畫面:通過計算、自主控制和聯網,人、機器和信息互相聯接,融為一體。[詳情]
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目前為止機器人的擁有量不到200萬臺,而中國一年的汽車產量2000萬臺。機器人作為一種產業或者產品,它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詳情]
“工信部將圍繞培育一批行業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在重點行業組織開展共性技術聯合攻關,支持產業聯盟發展,開展試點示范,把行業解決方案能力提升作為推進‘互聯網+制造業’的重要抓手?!?/span>[詳情]
全球智能系統(Intelligent Systems)領導廠商研華公司宣布,將以總價99.85百萬美元(約新臺幣33億元)向美國私募股權公司Graham Partners購買旗下B+B SmartWorx, Inc. 100%之股權。合并后原經營團隊維持不變,與研華工業自動化事業群整合進行產品開發及業務布局。[詳情]
目前,我國物聯網芯片產業主要包括:安全芯片、移動支付芯片、通訊射頻芯片和身份識別類芯片等。隨著物聯網的快速發展,物聯網芯片產品理應十分龐大,但是我國物聯網芯片的研發企業由于缺乏相關技術人才,創新服務能力不足,再加上芯片設計周期長、風險高等因素,導致國內企業更愿意從國外拿現成的芯片產品來使用,而不愿意投入資源進行研發與設計,這就導致了國內企業在芯片領域一直處于劣勢。芯片的整體需求快速增長,但國產芯片需求難以匹配,結果是依靠快速增長進口芯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