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從制造到智造”的經濟轉型升級陣痛期。人口紅利縮減和生產成本提升導致低端企業相繼撤出,但高端企業進駐又面對高端人才短缺與創新能力不足的兩大短板,加劇經濟下行壓力。
就全國格局而言,經濟下滑反映在中國三季度GDP增速首次“破七”,在地方上則頻傳企業撤離的消息。在東南沿海珠三角地區,不管是“世界工廠”東莞市或“工業新城”惠州市,均面對企業撤出的尷尬。
惠州市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任楊鵬飛告訴中外媒體,近幾年來開發區內部分低端企業相繼倒閉,部分過度依賴人力資源成本的企業轉移到工資較低廉的國家如越南、印度和印度尼西亞去。他坦承,在企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人才,我們缺乏高端人才”。
楊鵬飛是在“世界主流媒體看廣東”的采訪活動中說明上述情況。該活動由官方組織安排,帶領中外記者走進惠州、東莞和廣州,了解當地企業如何順應經濟轉型升級的潮流。
楊鵬飛說,撤出仲愷高新區的企業數以百計,但新企業也不斷增長,“總體是平衡的”。他也稱,企業撤出的情況,“嚴重談不上,但是比較常見”,而他其實樂見勞動密集和土地依賴的企業離開,因為這才能把有限資源騰出來,以“做更好的項目”。
相比之下,人才短缺問題更棘手,因為惠州本身沒有優秀高等院校,需要靠外地或外籍人才來補足高端人才的缺口。楊鵬飛說,仲愷高新區每年拿出幾千萬推廣“愷旋人才計劃”,去年還啟動全球人才招募計劃,向美國、日本、韓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的人才招手,明年將繼續加大招攬力度。近期內,仲愷高新區還將與臺灣方面簽署協議,以打造一個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的“孵化器”,旨在借助臺灣的人才和創新資源。
惠州市去年生產總值超3000億元(人民幣,下同,658億新元),屬于“珠三角第三梯隊”,第一梯隊為廣州、深圳,第二梯隊為東莞、佛山。惠州市長麥教猛在新聞發布會上稱,惠州正努力以更好質量、更高水平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該市的兩大支柱產業是電子信息與石油化工,韓國三星集團和中國本土品牌TCL是惠州電子信息產業的兩大龍頭企業。
惠州躊躇滿志要打造成“手機之都”,但有媒體報道稱,隨著人力成本提升,近年來韓國三星御用的低階手機代工已逐漸將生產線從惠州轉至越南工廠。這對惠州電子信息產業而言,是否是一個警訊?
惠州常務副市長王勝在受訪時稱,“手機確實受到影響,但影響不很大”,惠州2013年的手機產量達到2.87億部,占中國國內市場的五分之一,全球的七分之一,去年的手機產量為2.63億部,減少2000萬部。他稱,手機產量減少主要是因國內外需求下降,與生產線撤離無關,并強調“產量減,產值沒有減,因為產業走向高端”。他坦承,手機產業的短板主要在研發能力不足,因此有必要引進更多高端人才。
創新能力薄弱是企業提升創造水平所面對的另一制肘。東莞華南協同創新設計院常務副院長王勇向媒體坦言,中國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第一障礙是“技術原創性不足”,并稱“這是個很難改進的問題”,與國外相比,中國的人才“創意相對是弱一點”。
據官方統計,東莞有約17萬家制造業相關的企業,但官方支持的東莞華南協同創新設計院目前只服務700多家企業。王勇說,為解決創意人才不足的問題,當局也對在校學生進行創新 培養。有外籍記者詢問,中國當局管制互聯網導致一些網站無法正常游覽,在創意和研發上要怎么跟上世界潮流?
王勇回應稱, 除了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多出去走動”是另一途徑,兩者形成互補,所以相關工作人員會經常去歐洲、美國等地與當地高層次人才交流。
中國國務院今年5月出臺《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立下在2025年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身的目標。為配合創新驅動的大戰略, 廣東省大力實施“機器換人”政策,以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
在官方安排下,媒體采訪團走進了位于東莞生態產業園區的西班牙海斯坦普汽車組件公司。這是一家引領“機器換人”潮流的企業,只見生產線上機器人轟隆隆地忙個不停,配合工人一起進行燒焊和切割工作。
“機器換人”是否搶走工人的飯碗,一直是個爭議性問題。據介紹,海斯坦普在東莞成立兩年多,該公司目前擁有30臺機器人,幾乎替代了一半的用工人數。
但該公司總理經邁克雷沙在回復媒體詢問時說,機器人提升了產品的質量和生產穩定性,它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工,因為很多技術環節仍需人工去判斷,而且“機器人沒有大腦,有時就突然不動了”,需要人手去排除故障。他強調,機器與人同步發展,接下來工廠計劃擴充,將目前約390人的勞動力增至約600人。
總部設在惠州的TCL公司助力總裁、品牌管理中心總經理梁啟春也告訴媒體,公司投資最大的面板廠華星光電目前已近乎百分之百的自動化,“工廠都不需要開燈”。他強調,公司并非刻意換人,而是根據產品的質量與工藝要求進行自動化生產,主要用在面板和手機,以及精益的元器件組裝。
官方數據顯示,盡管中國未擺脫經濟下行壓力,但在過去至少13年間,城市登記失業率一直維持在3.9%到4.3%。第三季度的4.05%幾乎與過去五年是一樣的。受訪的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高級研究員彭澎分析指出,以此判斷,隨著制造業生產業走向自動化,丟失飯碗的工廠員工應該是轉向了服務業,尤其是現在電商和網購特別活躍,聘用的快遞員越來越多。
彭澎認為,隨著中國工人工資和生活成本不斷上漲,制造業“機器換人”已是難以逆轉的趨勢,就業市場勢必出現結構性變化,接下來恐不只是制造業用機器人,連服務業如家政、殘疾人關懷等也可能用上。他指出,成人性用品“充氣娃娃”嚴格說來,也是一種“生活機器人”,可見機器人已在制造業、服務業和生活層面方方面面進入人們的生活中,“我們看待機器人的思維也得改變”,得逐步接受它。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