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木斯克理工大學與中國吉林大學學者合作,研究出一種獲取磁鐵礦空心細顆粒(鐵的氧化物變種)粉末的快速經濟方法,用以制造吸收超高頻輻射的材料。利用這種材料,可以生產軍事裝備的外殼,使其對雷達隱身,并保護它不受電磁輻射;也可用來保護光纜和其他IT設備,在高速傳輸數據時不受高頻干擾。[詳情]
科學家們已經發明了一種新型鋰電池,它可以在空氣–而不是在純氧中–可以運行數百次充電循環。從理論上講,鋰空氣電池在電池領域令人們感到興奮,它們比普通的鋰離子電池能容納9倍以上的能量。然而,在鋰鹽堵塞電極之前,只能使用少量鋰離子電池而不是純氧來充電。[詳情]
一個意大利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低成本材料,可比活性炭更有效地清除廢水和空氣中的污染物,而且制備過程也更環保。[詳情]
研究小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報告稱,美國和中國的科學家已經合成了一種新的雙原子催化劑,作為人工光合作用的平臺,尋找新的解決方案,以更有效地收獲和儲存太陽能。[詳情]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材料,能夠裹住某些蛋白質,使其在細胞外環境保持活性。這種材料有望用于高效、綠色地清除化學污染。 蛋白質的“工作環境”很講究,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能折疊成特定結構并發揮作用,而在細胞外很難保持穩定。研究團隊通過分子模擬表明,這種新型高分子材料可與多種蛋白質的表面發生作用,讓有機溶液中的蛋白質能夠正確折疊。[詳情]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喻學鋒、王懷雨與香港城市大學教授朱劍豪等合作,成功制備出基于黑磷納米片的近紅外響應光敏水凝膠,可用于癌癥手術與光熱協同治療和創面修復。[詳情]
陶氏針對家用飲水市場推出全新品牌泰湃科及新一代FILMTEC產品
2018年3月14日,中國上?!礉B透膜市場領導品牌FILMTEC推出四十周年之際,陶氏水處理及過程解決方案事業部面向家用飲水市場發布全新品牌泰湃科TM(TAPTECTM)及三款FILMTEC?新一代分離與凈化產品。[詳情]
截止3月7日,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專家對中國首套萬噸級鐵釕連串催化低溫低壓合成氨工業示范裝置完成了72小時標定考核。標定報告顯示, 采用鐵釕連串催化成套技術,可以大幅度降低合成氨反應壓力和溫度,在低氫氮比的條件下實現高氨凈值。考核標定專家認為,我國在釕系催化劑工業應用領域取得的這項重大突破,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為我國合成氨工業的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詳情]
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田禾院士、賀曉鵬副研究員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顏德岳院士、麥亦勇特別研究員團隊合作,在水溶性低維材料的可控合成、超分子自組裝及其生物技術領域的應用拓展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德國應用化學》。[詳情]
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鄒崇文研究組與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江俊研究組,突破了高溫貴金屬催化加氫來調控二氧化釩相變的傳統方法,實現了利用金屬吸附驅動酸溶液的質子摻雜進入二氧化釩材料實現溫和條件下極低成本的材料加氫,發明了堪稱“化腐蝕為神奇的點鐵成氫”技術。[詳情]
他們通過制造納米“篩子”來說明他們的發現,這種“篩子”可以幫助將分子分解成前所未有的大小,比人的頭發細一萬倍。[詳情]
大氣中超細顆粒物的檢測首次有了低成本便攜式利器。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肖云峰研究員和龔旗煌院士帶領的課題組,成功制備了基于納米光纖陣列的全光傳感器,新傳感器的單顆粒粒徑分辨率首次達到10納米。[詳情]
兩位滑鐵盧化學家已經使制造商更容易生產一種新的更快、更便宜的半導體。 化學家們已經找到了一種同時控制沉積在表面上單壁碳納米管取向和尺寸的方法。這意味著,相對于硅,半導體開發者可以使用碳,這將縮小器件的尺寸,提高器件的速度,同時提高電池的使用壽命。[詳情]
丹麥LM 風能公司生產出的88.4米長的復合材料風機葉片,是迄今為止全球風機葉片制造商生產出的最長葉片,與100碼美式足球場的長度相仿。88.4米葉片風機的掃風面積相當于3個足球場大小,所輸出的電能可供一個小鎮使用。[詳情]
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化學物質之一,也是肥料的主要來源。它作為一種易于運輸的能源儲存和可再生能源氫氣的來源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一個多世紀以來,氨一直是由Haber–Bosch工業化合成的。但這種能源密集型需要較高的溫度和壓力,并產生約2%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一個可持續的替代方案將解決許多問題。[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