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國家大力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取得積極成效。2013年以來,中央層面核準項目數量減少90%以上,據抽樣調查辦理時間也縮短90%以上,相關改革舉措激發了社會投資活力。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繼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在“多證合一”、放寬社會領域投資等方面加快取得新突破;優化事中事后監管和全過程服 務,以“企業網上告知+政府在線監測”取代準入審查;拿出更多優質資產,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引入各類投資;出臺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的法規政策,營造公平法治環境,對在國內注冊的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
6月7日財政部、央行和證監會日前印發《關于規范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資產證券化有關事宜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優先支持水務、環境保護、交通運輸等行業開展資產證券化,這是繼PPP專項債出臺后又一重大PPP資產證券化政策,表明國家對PPP推行的決心。此前,發改委推出的PPP項目專項債政策,與PPP資產證券化形成前端+后端有效互補,PPP項目有望加速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投融資體制改革的重點,PPP模式再次被提及。
會議提出,拿出更多優質資產,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引入各類投資,回收資金繼續用于新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建設,實現良性循環。引導政府出資的投資基金重點投向公共服務、脫貧攻堅、基礎設施等領域,加大對中國制造2025的支持。
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專家庫雙庫專家丁伯康表示,會議更加明確了國家力促經濟“由虛轉實”、放寬社會領域投資的政策導向。這不 僅有利于提振民營企業的投資信心,同時對于激活社會投資、吸引外資和社會資本以PPP模式參與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的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亦具有很強的促 進作用。
今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速明顯回暖,1-5月份累計投資增速6.8%,明顯好于去年全年3.2%的水平。
會議提出,要以整改為契機加快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和營改增等改革措施落地,抓緊落實化解過剩產能、脫貧攻堅、生態環保等方面的政策和項目。強化“三公”經費和扶貧、醫保等民生領域資金管理,加強重點領域監管和風險防控,嚴防公共資金“跑偏”或沉淀。
截至2017年6月29日,我國共批準PPP項目10893個,預計投資14.39萬億元,示范項目簽約率達到45%。分地區來看,截至2016年底,PPP項目個數排名前三的地區分別為西南地區、華東地區、西北地區,其項目數量分別為3055、2210和1782個。根據中國擬在建項目網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6月29日,江蘇省共有項目484個,擬投資超過7100億元、廣西省297個項目,擬投資2480.28億元、河南省332個項目,擬投資4133.81億元、廣東省459個項目,擬投資7016.58億元、海南省110個項目,擬投資953.08億元,可見我國各地PPP項目正快速有序推進。
目前,PPP入庫需求依然旺盛,落地率在穩步提升,未來PPP對基建投資增速的拉動作用值得期待。據估算,基建項目投資額在PPP項目中的占比為80%左右,預計PPP項目每年投入到基建領域的投資額為1.44萬億。A股市場中棕櫚股份、中設集團、龍元建設以及葛洲壩等將充分受益于基建PPP的高速增長。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