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飛天團隊在北京寫下第一行代碼,阿里云從此誕生。
2011年,阿里云官網上線,開始對外提供公有云服務。
2014、2015年,阿里云開始強化生態體系建設,并陸續拿下12306、中石化、海關等大項目;同時,阿里巴巴集團對阿里云戰略增資60億,用于國際業務拓展,云計算、大數據領域基礎和前瞻技術的研發,以及DT生態體系建設的全面推進。
2016年,牢牢占據著中國云計算過半的市場份額,啟用全新的logo“[-]”,其中“”來自代碼中常用的符號;中間的“-”代表流動的數據,代表從計算出發,作為現代社會基礎設施的計算和數據,是隨時隨地在運行的。
伴隨新logo而來的是,阿里云開始發力海外市場和人工智能。
截至2017年3月,阿里云擁有約5000名員工,年營收66.63億元(阿里巴巴財年從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該數據來自2017財年年報,),連續8個季度保持三位數增長;形成了中國(華北、華東、華南、香港)、新加坡、美國(美東、美西)、歐洲、中東、澳大利亞、日本等14個節點和杭州、新加坡雙中心布局,服務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8年時間,阿里云長成了中國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云計算企業,這一刻,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國際化業務,阿里云都走到了臨界點,邁過去就是一個新的市場。
從IT到DT再到ET
阿里云善于包裝概念,或者叫引領潮流。
全球看,阿里云不可避免與AWS對比。但在國內,它又是所有公有云對比的目標。
阿里云的發展軌跡與亞馬遜的AWS幾乎一致,從最初的內部業務走向 IT基礎設施服務,這也是國內云計算發展的脈絡,如今更是所有電商做云計算的初衷之一。
阿里云有優勢。從戰略角度談,對市場趨勢和技術趨勢覺醒早,也可能來自阿里內部業務帶來的沖擊。要不然,阿里云不會在2010年就把云計算作為戰略級業務發展,砸錢砸資源,而且是非同一般量級的資金和資源。
可以回想一下,當時的BT(百度、騰訊)兩家對云的看法是什么,如今對云的看法是什么?阿里云這種對市場和技術的敏銳性保持至今,不斷拋出新的概念,也不斷落地新技術。
從產品發展的歷程看,2010年阿里云開始對外提供基礎IaaS服務,主要是用云主機代替傳統的物理主機,提供簡單的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隨后幾年,阿里云開始提供包括數據庫在內的云中間件產品和云安全產品。
隨后幾年,夯實了云計算平臺之后,阿里云先后發布MaxCompute和數加平臺,提供大數據服務,并把數據視為一切創新的最大“能源”。接著發布人工智能產品,現為ET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進入行業之中,又比其它云廠商提前幾年。
業務中,阿里云也開始向海外拓展,建立數據中心,拿下訂單,業務領域更廣。
阿里云的標桿客戶做了很多,包括12306、杭州市政府、中石化、國家天文臺、中國氣象局、中國地震局、國稅總局、海關總署、中石化、中國聯通、徐工集團、華大基因、協鑫光伏、富士康、華山醫院等大型政企客戶和機構,提供電商、制造、金融、政務、醫療、視頻、游戲、多媒體等超過50個行業解決方案,列舉不完。從用戶數量到用戶知名度來說,阿里云都無愧云計算的行業老大,進入行業很深。
云計算是一個重資本、重技術、重市場的龐大體系,阿里云從2010年開始共建生態,強調阿里云只做平臺。這個過程中,阿里云云棲大會一站一站地開,每個季度巡回一個城市。這也成了國內云計算的品牌盛會,所有云公司參照的對象。
技術來說,業內有詬病飛天是封閉系統,這些年用戶激增,面臨的技術能力和安全挑戰也越來越多。同樣,飛天與業內開源架構Openstack并不互通,不知道日后會怎么樣。但是阿里云是開放的。
中國云計算帶頭大哥,如何引領全球?
2016年全年,阿里云營收為55.66億元,而截止到2017年3月31日的2017財年第四季度,阿里云營收21.63億元,同比增長102.9%。誰都不能否認,阿里云是中國云計算的帶頭大哥。
其中阿里云的國際化進程也相當激進,兩年全球開服14個區域,并在人工智能全面發力,很顯然,阿里云也希望作為中國云計算的一面旗幟,成為世界公有云的第三極。
目前,阿里云的主要收入來自公有云IaaS服務。鑒于阿里云的大多數用戶為中小企業,除了視頻、直播等重度網絡用戶,大部分用戶價值并不高——雖然中小企業公有云市場是阿里云的天下,貢獻率較低。
在中國云計算市場的高增長拉動下,阿里云一路都走得頗為激進,生態、產品,這是阿里云的互聯網商業基因和團隊執行力超強雙重作用的結果。
摩根斯坦利的調研認為,未來幾年阿里云會成為阿里巴巴市值最主要的推動力,到2020年,阿里云收入可以達到580億元,估值390億美元。而高盛更加樂觀地認為,阿里云到2019年估值420億美元。
可是,現階段來看,短期內大中型企業全面遷移到公有云不現實,阿里云自然也清楚,估值要上,行業云才是重點,這也是阿里云拼命做行業用戶的重要原因。現在看,政府、金融行業,阿里云都有巨單爆出。在交通能源領域也有斬獲。在制造業也在從云、人工智能方面發展。
不過在行業領域,面對著來自華為、Ucloud、微軟等各種企業級服務廠商的競爭,阿里云的互聯網和商業基因并不占據太多優勢,在線下服務能力上處于弱勢。
不過,現在看阿里云成為集團重心之后,獲得大筆投資,加上對國家政策的理解和執行力,還有技術能力,在這一場長跑中,至少已經跑到了前面。但下半場的考驗仍舊很多,尤其是線下的服務能力,深入行業了解需求等,均是難題。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