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專家、各位企業家代表,非常高興參加2015年智能制造國際論壇。我們看到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融合的步伐在不斷加快,基于這種融合帶來很多新的理念和概念,包括工業4.0、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信息物理系統(CPS)、工業機器人、智能機器人、智能工廠等等,這些新的概念和理念讓我們在座很多企業家非常振奮,因為他們感受到了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有一些企業非常困惑,他們不知道如何應對這些趨勢;還有的企業在擔心,擔心自己的企業是不是錯過新一輪發展的快車。當大家看到機遇和挑戰,既焦慮又興奮的時候,有很多企業在思考,對于工業4.0、智能制造、機器人以及各種各樣的工業系統、管理軟件,我需不需要進行升級,要不要建一個智能工廠,要不要上一些管理的系統,要不要推動工業4.0?
基于企業的這些思考,我們應該考慮怎樣來實施和推動智能制造,如何評估智能制造對企業競爭力提升帶來的價值。所以,回到一個最基本的認識,就是我們如何更加系統、全面、客觀地認識智能制造,認識“兩化融合”,認識工業4.0?今天我想從工信部近兩年推動的一項工作——“兩化融合管理體系”來談一談智能制造。
分析我們過去十多年一直推動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分析德國所推崇的工業4.0,分析美國的制造業伙伴計劃以及GE公司牽頭推動的工業互聯網戰略,我們發現這些理念的最大公約數就是今天會議討論的主題——智能制造。這些理念和戰略其實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如出一轍的。如何站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角度來看智能制造?我們需要把智能制造的認識聚焦在四個方面:第一、數據是靈魂;第二、集成是重點;第三、能力是主線;第四、智能制造的生態系統是競爭的制高點。
這幾個基本的判斷,是我們推動“兩化融合管理系統”過程中所形成的共識。因為從2009年以來,工信部圍繞29個重點行業對近三萬家企業進行了評估,形成了一個管理體系的評估規范,也就是2011年工信部發布的工業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評估規范,這個評估規范主要從四個方面對企業的“兩化融合”和信息化進行了評估。在座的企業家都在研究德國的工業4.0、智能制造,我們也需要花點時間研究企業“兩化融合”的評估規范,因為這一評估規范在理念上體現了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方向。
首先,為什么數據是靈魂?
我們聽到很多專家在講現在正從IT時代進入到DT時代,數據是重要的資源,是新的生產力構成的要素。那么對于工業企業來說,數據為什么重要,數據解決了什么問題?創造了哪些價值?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200多年來工業企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和工業制造的本質說起。回顧200多年的工業發展史,其最重要的生產方式變革就是大規模生產。150年前,美國有400多家汽車企業,它們是基于個性化定制的,福特的出現改變了傳統汽車生產的方式,從小批量定制化模式轉向大規模生產模式。更重要的是,大規模生產解決了制造業發展過程中的三個重要問題:生產的質量、生產的效率和生產的成本。
而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企業面對的是一個消費個性化時代,個性化定制成為智能制造變革的重要方向。如今我們一提到工業4.0首先想到的是個性化定制,譬如紅領和尚品宅配。個性化定制帶來的生產、成本、質量三大難題,可以通過大規模生產來解決,但同時帶來了生產和銷售環節的不確定性,所以智能制造的核心就是要通過數據的集成來解決個性化定制所面臨的高度復雜的不確定,所以我們說數據是靈魂。有一個比喻我覺得非常形象,如果說傳統大規模生產是射擊比賽中的固定靶比賽,那么個性化定制則是移動靶比賽,你不知道客戶的需求是什么樣的。要把握這個需求就需要通過智能制造的手段來應對這種不確定性,將數據、技術和管理流程作為智能制造的重要要素,而且要把數據作為整個管理的核心。
其次,集成是重點。
提到集成,我們首先會想到工業4.0提到的縱向集成、橫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等概念。其實幾年前我們研究幾萬家企業兩化融合水平時也提到了集成,甚至將集成階段作為信息化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但這其中有一個集成應用陷阱的概念,當企業上了ERP、MES等眾多應用系統后,就面臨著集成應用陷阱的問題。有專家認為,既然我們要大力推進“兩化融合”,為什么還視集成應用是企業信息化的應用陷阱呢? 結合我們對3萬家企業做的評估,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是,企業信息化的投入和收益是有階段性的。如果說信息化投入是一條直線,那么信息化的產出顯然不是一條直線。企業信息化的收益只有邁向了集成階段之后,才會呈現指數的增長,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這也反映了集成對兩化融合和推動智能制造的作用。另外,集成體現在方方面面,包括研發設計、制造環節、生產環節、產供銷等等環節。集成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不僅僅是一種技術變革,更重要的是帶來了企業組織方向、管理理念和發展戰略的變革,所以它面臨著更多的挑戰。
第三,能力是主線。
在推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強調企業的兩化融合要圍繞如何培育企業的新興能力這條主線來展開。這個過程中的技術、裝備、系統、流程管理等模式都要進行創新性調整,所有的這些都要轉化為企業的核心能力,轉化為競爭優勢、企業效益、企業市場占有率、客戶滿意度等。有時候我們過于關注云計算、大數據這些技術,但如何將這些技術轉化為企業需要的核心競爭力,才是兩化融合和智能制造所強調的,也是GE公司提出工業互聯網所推崇的核心理念。企業要做到不為技術而技術,需要認識到技術是為最終的能力建設服務的。
基于此工信部在全國開展了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我們選擇了200家貫標的企業,讓他們提出來企業信息化到底要構建什么樣的能力。200家企業最后得出了300多種各種各樣的能力,如協同開發、工業協同、工業制造、網絡化經營、財務管控等等能力,同時將這些能力細化出更多的子能力。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這些能力成為構建產業生態的關鍵。
第四,智能制造的競爭是產業生態系統的競爭。
當講到工業4.0的時候,首先第一個想到的是連接,為什么是連接呢?生產設備和生產設備的連接組成了單機的智能化,繼而組成智能的車間、萬物的互聯,所有的產品都將會成為一個網絡的終端。連接意味著從一個封閉系統走向一個開放系統,從一個小的系統組成一個更大的系統。
去年在德國和專家交流工業4.0時,一個荷蘭協會的專家說,中國的智能制造對企業來說其實是一個生態系統,這種生態系統在過去幾十年已經成為一種競爭的常態,比如說windows體系、安卓體系等,這樣的體系也正在向制造業滲透,并且步伐在加快。可以說,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各種各樣的連接,連接則構建了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譬如英特爾構建的芯片體系、思科建立聯盟以構建智能制造生態體系、GE打造的具有競爭優勢的體系等等,所有未來的產業競爭,不僅僅是單向技術的競爭、機器人的競爭、工業軟件的競爭,都將進入到另一種形態的產業生態系統的競爭。
以上是我今天要和大家討論交流的理念,這些理念也體現在我們的兩化融合管理體系中,這些理念和我們所講的新一輪產業變革中智能制造的理念如出一轍、異曲同工。謝謝大家!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