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形器是在人體生物力學的基礎上,作用于人體四肢或軀干,用以保護肢體穩定;預防、矯正肢體畸形;治療骨關節、神經與肌肉疾病及功能代償的體外裝置。現代康復醫學已把矯形器技術視為與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語言治療同等重要的四項主要的康復治療技術之一,運用于如患有腦卒中、腦外傷、骨腫瘤等人群的手術后期康復治療。3D打印矯形器的出現,可以讓矯形器發揮出最大的作用,讓患者有更加舒適方便的體驗。
矯形器分類
· 以治療部位分類分為:上肢矯形器、下肢矯形器及脊柱矯形器
· 以治療階段分類分為:臨時用矯形器、治療用矯形器及功能代償矯形器
· 以治療目的分類分為:固定矯形器、活動矯形器、矯正矯形器及免荷式矯形器
· 以主要制作材料分類分為:石膏矯形器、塑料矯形器、金屬矯形器、皮革矯形器等
臨床應用
· 骨與關節損傷
急救現場:復位、固定受損部位
發病早期:維持骨骼生理對線、維持關節功能位;減少滲出、促進水腫吸收
恢復期:保持關節活動度;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
· 畸形
畸形未發生:防止畸形發生
畸形可能發生:控制、延緩畸形發展
畸形未已發生:減輕或矯正畸形
· 中樞神經系統(腦血管意外、腦外傷)
急性期:維持肢體功能位;保護手的抓握功能
痙攣期:持續牽伸,降低肌肉過高的張力;減輕肌肉痙攣所致的疼痛
恢復期:輔助功能活動;控制畸形發展
· 燒傷
早期:保持肢體休息位,減輕疼痛;保護免壓部位,促進創傷修復
傷口愈合后:壓力治療,防止疤痕增生;矯正因疤痕攣縮造成的
· 脊髓損傷
急救現場:禁止非固定下的搬運
早期:穩定脊柱,有利于脊髓修復;維持正常體位,防止關節攣縮
恢復期:恢復站立行走功能;促進日常生活能力整體提高;增強體能,防止并發癥
3D打印矯形器案例展示
3D打印材料的多樣化促進了3D打印技術在康復矯形器領域的發展,現在可選用的材料有ABS、PLA、尼龍及光敏樹脂等。其經過實踐證明已基本能滿足于康復輔具的所需要達到的要求。因3D打印技術不受限于結構外型,且快速成型的特點,適用于個性化產品的設計,因此3D打印技術已逐漸應用到康復輔具領域。三的部落數字醫療在康復矯形器領域經過多次嘗試及不斷探究,積累了豐厚的知識和經驗,接下來我們看一個三的部落3D打印個性化頸托案例,
△前期設計
△通過3D打印得到前后兩部分
△通過魔術貼來固定矯形器
△使用效果
定制化3D打印矯形器優勢
· 個性化外觀
可在在模型上根據病患喜好可設計個性化圖案,讓矯形器外形更美觀
· 無需后處理
矯形器邊緣無毛邊、銳邊,無需打磨,拋光
· 節省材料
孔洞結構,透氣也節省材料,且無廢料產生,材料利用高
· 加工環境友好
加工環境干凈整潔,減少了對工作人員的傷害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