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發布《2017年中國汽車消費關注度報告》。報告顯示,在車聯網應有方面,合資品牌推廣稍顯緩慢,但自主品牌正在積極探索,并與其他跨行業企業充分合作收獲頗豐,獲得政府和資本的雙重關注。事實上,車聯網技術已經成為目前自主品牌車企主打的一張王牌,例如:上汽集團的榮威RX5,就號稱“首款量產互聯網汽車”;北汽新能源的EU260則是首款融入互聯網技術的新能源汽車。合資品牌方面,除了上汽通用一直主推安吉星系統之外,其他品牌的車聯網技術還都保持“曲高和寡”的狀態。可以說,在車聯網應用上,自主品牌已處于“遙遙領先”的市場地位。
自主品牌領跑車聯網應用
記者在北京一家上汽榮威4S店里發現,銷售顧問不但會簡要介紹消費者感興趣的車型,還會著重推薦其搭載的車聯網技術。從轎車產品i6至SUV產品RX5,榮威最新產品都有搭載車聯網技術的車型。銷售顧問告訴記者,目前消費者對上汽車聯網技術非常認可,從細分車型來看,搭載車聯網技術的車型銷量遠高于沒有搭載該技術的車型。在長安汽車的4S店中,記者發現從悅翔V7、逸動、CS35、CS75至CS95,都有搭載其車聯網技術“in call”的車型,覆蓋面更加廣泛。
同級別的合資品牌產品卻很少能夠見到搭載車聯網技術的車型。例如:上汽大眾就鮮見搭載車聯網技術的車型。上汽大眾一位銷售顧問向記者解釋:“目前車聯網技術尚不成熟,消費者的智能手機可實現大部分車聯網技術的功能,所以大眾品牌搭載車聯網技術的產品并不多。”在日系車中,豐田、本田和日產搭載車聯網技術的產品也少之又少。一位本田的銷售顧問告訴記者:“選購本田的消費者往往更加關注產品本身,對車聯網技術的有無并不在意。”縱觀市場,除上汽通用擁有車聯網細分車型以外,其他合資品牌產品都尚未大量推出搭載具有相關技術的車型。
目前,自主品牌車企正在積極和行業外的互聯網企業合作,推進自身車聯網技術的發展。例如:北汽與樂視、上汽與阿里巴巴、長安與華為、比亞迪和中興都已經達成戰略合作關系。在國家提出2020智能交通發展戰略的背景下,資本市場也看好車聯網產業,從安全、保養、保險等環節切入車聯網服務后市場,快速推進車聯網技術在自主品牌前裝市場的應用進程。
盡管車聯網技術在自主品牌車型前裝市場的普及率越來越高,但合資品牌車企似乎還是不為所動。在5月轎車銷量前十名的榜單中,完全沒有主打車聯網技術的合資品牌產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合資品牌技術人員表示,車聯網技術是智能駕駛的一部分,不但要做到車與互聯網相聯,還要做到車與車、車與物之間相聯。“目前絕大多數自主品牌車聯網技術還停留在車與互聯網相聯的階段上,充其量就是一個攜帶主機廠APP的能聯網的平板電腦。”這位技術人員說。
盡管這種看法比較極端,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主品牌車聯網技術并不成熟。縱覽眾多自主品牌車聯網技術,無論是長安汽車的“in call”還是上汽榮威的“inkaNet”,基本功能都是手機映射、實時導航、保養提醒、緊急救援、信息服務等功能,部分產品具備人工服務和遠程解鎖功能,但因為需要支付一定費用,目前使用的消費者并不多。一臺聯網的平板電腦也能滿足類似的需求。
有分析人士指出,技術不是阻礙合資品牌推廣車聯網技術的最大原因,合資品牌主要需要參照外方的全球戰略,在中國漸進式應用車聯網技術。另外,因為目前車聯網技術僅僅還處在車與互聯網相聯的狀態上,車與車、車與物還不能有效聯通,所以合資企業并不準備大力推進這方面的市場化應用。但這并不表明合資品牌暫時放棄這方面的市場,奔馳、寶馬、大眾等品牌都有車聯網方面的規劃與研發,只是與國內互聯網企業合作較少,還不為國人所熟知。
車聯網有望成自主優勢
盡管合資品牌也在積極研發車聯網技術,但并不能阻礙自主品牌大力發展車聯網技術。羅蘭貝格的調查顯示,目前90后消費者已經逐步成為中國汽車消費市場上的主力。因為這代消費者是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群體,與其他年齡段消費者的差異較大。例如:90后消費者對動力性能要求不高,但對外觀更為關注,尤其看重車型的時尚程度與科技感。車聯網技術恰恰符合90后消費者的這部分需求,盡管業內人士對其有諸多看法,但消費者愿意為它買單。
全國乘用車市場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車聯網技術已經成為部分自主品牌的賣點之一,說明自主品牌已經了解國內主流消費人群的愛好與變化。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物聯網的發展,具備較大市場基礎的自主品牌車聯網技術一定能夠有更加廣闊的市場。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主任李克強則認為,車聯網的發展已經頗具規模,未來還應該協同攻關,開拓更多的商業模式,不能僅停留在信息服務的功能上。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時間并不長,高速發展階段只是近十余年的事情。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下,國內汽車產業也面臨著與國際汽車產業相同的問題。正如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付于武所說:“車聯網技術對于汽車產業有強大的顛覆性,汽車業正面臨信息化技術、網絡化技術帶來的革命。”與汽車產業相比,我國信息化產業的發展更勝一籌。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智能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戴一凡表示,汽車產業應與我國有優勢的通信、互聯網資源深度結合,未來甚至有反超合資品牌的機會。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