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大力發展制造業對于中國建設新型社會的作用不言而喻。今年5月8日,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規劃》。其中明確指出:“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本文結合城市自身定位和外部大環境,同時舉以典型企業案例來談談,“中國制造2025”之路的指明燈在哪里?
“中國制造2025”之路
先定位城市,后布置產業
中國制造2025是個大概念大范圍,要有條不紊地發展制造業,首先要循序漸進,縮小范圍準確定位。例舉一個典型而新晉的實例-首都北京的規劃。北京市于12月9日公布了《<中國制造2025>北京行動綱要》(下稱《綱要》),從規劃的《綱要》來看,可以發現北京市未來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緊緊圍繞著“北京創造”這一主題。這與它自身所具備的優勢密不可分。
北京智能制造支持高精尖產業
北京市作為我國的首都,既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國際交流和科技創新中心。它所擁有的軟硬實力大大超越了一般城市。自身聚集大量頂尖人才資源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機構,創新資源密集,是新理念、新業態發展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發展總部經濟的城市。
在產業規劃上,北京方案提出的三個“一批”重在產業轉移,進而提升北京市的產業形態,建設高精尖的產業體系。根據自身優勢選定八大新產業,如新能源智能汽車、智能制造系統和服務、自主可控信息系統、云計算與大數據等八大新產業生態專項,通過“實施一個專項、打造一個生態,主導一個產業”的理念,構建新型產業生態系統,搶占產業主導權。
北京選擇將這八個領域作為重點,在符合國家整體方針政策的大方向前提下,充分展示了目前北京所具有的各方優勢,同時也比較貼近北京當下的產業現狀。準確的定位給北京市的產業布局打好扎實的基礎,同時也為“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做出鋪墊式貢獻。其他城市在迷茫如何入手時,大可參考北京的建設方式,筆者認為雖不及北京競爭實力,但都會具有一定的優勢。根據自身定位來定義“中國制造2025”,不僅可以合理配置資源還能創造優勢產業集群。
政策扶持跟進,企業實踐先行
《中國制造2025》計劃,提出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中國制造2025》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版“工業4.0”規劃。“工業4.0”最早由德國政府提出,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工業4.0時代又可以叫做智能制造時代。在國家政策下,地方也根據自身形勢發布相關規劃政策促進“中國制造2025”的實現。
12月7日,安徽省政府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未來10年,安徽省將重點突破12個高端制造業領域。同時《安徽篇》將智能制造、質量品牌建設、工業強基、科技創新和綠色制造作為未來發展的五大工程。其中,對于智能制造工程,預計到2020年,大中型企業普遍通過互聯網開展研發、生產、管理、服務等活動,逐步建立面向生產全流程、管理全方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到2025年,基本建成完整的智能制造創新體系,智能制造技術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
蕪湖產業集群
在新一代電子信息領域中的云計算和大數據方面,將構建“一中心、兩基地、多園區”的云計算和大數據產業空間,即建設合肥市大數據生產應用中心,淮南、宿州市大數據存儲基地,黃山、池州、馬鞍山、蕪湖、滁州等市云計算和大數據產業園。同時建立重點企業產業互聯網聯合平臺,加快云計算和大數據服務業發展步伐,積極吸引國內外主流大數據企業落地進駐。
政策的大力扶持,企業緊抓時機實踐先行。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進而推動“中國制造2025”具體落實。例如,作為安防領域的龍頭企業,海康威視通過中國“工業4.0”的規劃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智能制造。海康威視將于今年12月底前全面投產的海康威視安防產業園,將成為全球最具規模的安防監控產品高端制造業基地、安防電子和軟件智能產業基地之一。據介紹,海康威視將在重點領域試點建設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過程的應用。
海康威視重視智能制造
海康威視重視智能制造,一方面是對“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具體實踐,符合我國建設中國制造強國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智能制造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和質量水平,增強了企業的生產能力,減少了人力成本,可以達到增加企業利潤的目的。只有企業不斷創新改造,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中國制造2025”不但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大機遇與挑戰,也是對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和企業管理模式更高水平得要求。所以各區域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規劃、組織和管理模式。只有區域創新體系的不斷完善,才能不斷激發個體新的增長動能。(來源:工控中國)
【工控中國結語】當前,正值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最關鍵時期,要發展好中國制造2025,城市定位、產業合理布局是基礎。國家政策扶持是區域及企業的紅利。“制造”向“智造”的轉型,同時融入工業大數據,讓我們看到先進高效的生產模式對于整個制造業的發展大有裨益。北京市和安徽省出臺相關規劃,很好的為當地的發展指明道路。幫助企業不再盲目改造創新,而是可借助政策利好優勢結合自身實際,推動重點領域智能化從而推動自身發展。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