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產業并非簡單的翻新和維修,而是一種對廢舊產品實施高技術修復和改造的產業,它針對損壞或即將報廢的零部件,進行再制造工程設計,采用一系列先進制造技術,使再制造產品質量達到或超過新品。在新的政策背景下,再制造業將成為一個循環利用、低碳減排的新興產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高大上的“翻新業”。
什么是再制造?一位從事發動機再制造業務的企業負責人作出了較形象的解釋:就是廢舊產品的“翻新”。
不過,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再制造產業并非簡單的翻新和維修,而是一種對廢舊產品實施高技術修復和改造的產業,它針對損壞或即將報廢的零部件,進行再制造工程設計,采用一系列先進制造技術,使再制造產品質量達到或超過新品。
“當然不是簡單的翻新,關鍵要看你對 ‘翻新’這個概念怎么理解,我們在這過程中也是有很多技術的,包括一些高科技技術,所以說我們這應該算是高大上的‘翻新業’。”上述企業負責人補充解釋道。
“當前工業經濟的形勢比較嚴峻,下行壓力比較大,傳統制造業繼續尋求新的增長點,產能過剩的矛盾體現出來。中國工業發展到現在,傳統的工業增長方式將來可能一去不復返。所以從大的發展趨勢而言,再制造將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一個大的方向。”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表示。
2020年產業規模將達2000億元
“在未來的五到十年,綠色發展還是未來國際發展的大趨勢,資源和環境問題依然是全球要面臨的挑戰,目前發達國 家紛紛提出了再工業化的戰略,重樹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很多國家也在推行高效、低碳、循環發展理念。”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綜合處副處長郭豐源表示。
“靠科技創新,短時間又難以改變現狀,因此通過發展再制造業或循環經濟,相比其他產業更容易實現‘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要求。”劉文強表示。
“從國家層面來說,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關鍵不是讓企業增加多少產能,產出多少利潤,而是基于整個環保事業、綠色產業、循環經濟角度來考慮的。”北京首拓汽車濾清器制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昱升認為。
據高昱升介紹,其所在的首拓公司是北京一家專門生產汽車濾清器的公司。公司經營和生產班子由 原先“首鋼”下崗職工轉換而來。公司目前生產的產品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方面是新產品的生產,另一方面是汽車“4S”店廢舊回收濾清器的再生產。
“光北京的汽車保有量就有500多萬輛。而且濾清器屬于消耗品,每輛車一年至少要換兩次,這一年下來就得產出1000多萬廢棄濾清器。要是就這么扔了,對 環境產生很大破壞。我們公司從事這方面的再制造,既符合國家環保政策,又解決原首鋼職工的再就業問題,政府怎么會不支持呢?”高昱升表示。 據了 解,再制造產業最早出現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國汽車維修業,最初目的是為了走出當時美國的經濟蕭條困境。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正式提出“再制造”產 業概念,其它工業發達國家隨之跟進。目前再制造產業已成為歐美發達國家的重要產業。再制造產業最大的優勢便是節能減材,約能節約原材料70%、節能 60%,可減少鋼鐵、銅、塑料顆粒等大宗商品的使用量和進口量,緩解資源短缺與資源浪費的矛盾,減少報廢產品對環境的危害,是廢舊機電產品資源化的最佳形 式和首選途徑,也是節約資源的重要手段。
雖然再制造產業直到上世紀末才進入中國,但有后來居上的趨勢。國家先后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 法》、《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意見》、《再制造產品“以舊換再”試點實施方案》等多項政策法規,扶持再制造業的發展。
“目前通過開展一些再制 造的試點認證,相應的技術支撐能力,相應的一批龍頭企業取得了較好成效。我們在‘中國制造2025’的‘1 X’體系中,在其中的綠色制造工程中,對再制造產業進一步進行了明確,并且對再制造產業到2020年的發展工作進行了部署,提出到2020年再制造的技術 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再制造的產業規模達到兩千億元。”郭豐源表示。
再制造業面臨諸多挑戰
再制造產業以其節能環保優勢,獲得了國家產業 政策的支持。但產業發展的持續驅動力還應來自于相關企業對利益的追逐。
“效益方面也還不錯。有國家的政策支持,我們企業運營方面就好開展工作。像 我們企業就因為有再制造這塊業務,前段時間就和唐山一個專門從事再制造的園區達成協議,他們劃給我們50畝地,還劃給我們一筆項目資金,這個效益還是不錯 的。”高昱升表示。
“其實對企業來說,再制造業的最大優勢是成本控制,廢舊品的回收畢竟比新材料的采購要便宜,而且對汽車濾清器而言,較少涉及器 件磨損的問題,大部分都可回收再造。生產成本降低了,企業利潤也就上去了。”高昱升補充道。 不過,中國的再制造業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目前,再制造產業涉及面廣,幾乎可涵蓋工程機械、農用機械、礦山機械、電子電器、汽車零部件等大多數制造業的二次生產。但不是所有制造業企業都能開展再制造 業務。這其中,技術門檻將部分企業擋在了高端再制造的門外。 筆者了解到,其中的第一道技術門檻就是“原材料”的壽命監測。這其中,“疲勞壽命”是 壽命檢測的核心,“裂紋控制”是質量控制的關鍵。
除了壽命監測,從事機械高端再制造的企業還要邁過的門檻就是產品的修復和再制造技術,由于再制造 產業的產品“原材料”都是經過長期服役而報廢的各種成品零件,從事再制造的企業要在保持廢舊零件材質和性能基本不變的前提下,還要通過精湛的再制造技術實 現原產品的功能升級。
“我們提出要積極推廣應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提高對增材制造、疲勞檢測與剩余壽命評估等技術工藝,進一步完善再制造產品的 認定制度,實施高端再制造和智能再制造的示范工程,提出到2020年再制造的技術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郭豐源指出。
除了技術門檻,目前我國再制造企業面臨的一個普遍瓶頸就是原料回收渠道的不暢。由于再制造產業的原材料來源于對廢舊器件的回收,其獲取渠道的優劣成為產業是否可以規模化發展的基礎 條件。目前,我國各制造行業還未建立起高效的原材料回收系統,難以為相關產品的再制造提供有效的原料保障,導致行業成本支出過大。
“拿我們企業來 說,北京現在‘4S’店廢舊品的回收基本被五家公司把持著。我們公司因為沒有相應的回收資質,只能從這五家公司購買回收物品,這就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而且北京現在在這方面很難再批新的回收資質了。”高昱升表示。
為了拓寬回收渠道,擴大企業生產規模和市場發展,高昱生所在公司準備走出北京,依托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政策利好,在河北固安和唐山開設分公司,專門從事濾清器再制造相關的環保經營。
“我們會加大對地方部門的指導力度,指導地方 有關工業部門對相關的再制造試點企業、試點單位給予更多的支持。同時,指導各個地區的再制造企業健康發展,為企業創造更加公平、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郭豐源表示。
(審核編輯: 智匯先鋒)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