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消息,“十二五”末期,我國云計算產業規模已達1500億人民幣,成為了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可見,我國云計算的發展已經進入2.0時代。但是,伴隨著云計算應用的不斷深入,用戶對標準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強。
相關部門對此非常重視。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秘書長楊澤民表示,在標準化方面,云計算開源產業聯盟在云計算開源數據中心的運維、容器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且已經把相關的成果輸送到了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與此同時,與云計算相關的技術標準也將會陸續出臺。
從概念到繁榮 我國云計算產業規模已達1500億
云計算引發了軟件開發部署模式的創新,成為承載各類應用的關鍵基礎設施,并為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基礎支撐。同時,云計算還將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基礎平臺,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高效對接與協同創新,是推動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戰略的重要驅動力量。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司巡視員李穎表示,經過近10年的發展,云計算已從最初的概念導入進入了廣泛普及、應用繁榮的新階段,已成為提升信息化發展水平、打造數字經濟新動能的重要支撐。
云計算呈現爆發式的增長態勢,“十二五”末期,我國云計算產業規模已達1500億人民幣,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剛剛過去的2016年,骨干企業收入全部實現了翻番。SaaS、PaaS占比不斷增加,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產業鏈條趨于完整。
《云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印發 規范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雖然我國云計算發展勢頭迅猛,但依然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
一是市場需求尚未完全釋放。重點行業的企業仍習慣于通過自建方式進行信息化的建設,對云計算的安全性、可靠性、可遷移性仍存在一定顧慮。
二是產業供給能力有待加強;三是數據中心建設存在一定的過熱現象;四是產業支撐條件有待完善。標準和測試認證體系尚不完備,技術合作和應用機制急需健全,人才隊伍亟待加強。
為了加速促進云計算健康的發展,工信部印發了《云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行動計劃》以推動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戰略實施為目標,以增強創新發展能力為主攻方向,以加速推進重點行業領域應用為抓手,提出了夯實產業基礎、優化發展環境、完善產業生態、健全標準體系、強化安全保障,推動我國云計算產業向高端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全面提升我國云計算產業的實力和信息化應用水平的總體思路。
開源技術已成為云計算產業重要支撐和導向
在云計算領域,開源技術日益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已經逐漸成為推動云計算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導向。伴隨著開源軟件技術和商業模式的不斷成熟,各大IT企業紛紛加大對云計算開源項目的支持和投入,利用開源項目提升競爭實力。
在我國,開源技術給國內云計算廠商接觸、了解和使用國際先進的云計算技術提供了便利的渠道,有力促進了云計算產業的創新和升級,培育出一批提供開源云計算解決方案的企業。骨干云計算企業在國際主流開源社區中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已經逐步從過去的實踐者成為現在的貢獻者。用戶單位對云計算開源軟件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的市場統計,在使用私有云的企業中,有83.2%的企業已經使用了開源技術,另有10%的企業表示未來計劃應用開源技術。
與此同時,開源軟件在云計算領域的應用正在逐步加深,為推動云計算技術進步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根據信通院調研數據顯示,有83.2%的企業基于開源軟件搭建私有云,同時國內的企業在國際主流開源社區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OpenStack社區為例,在8個白金會員中已經有來自中國的一家企業,在21家黃金會員中也有10家來自國內的企業。國內的產業力量在OpenStack社區中的貢獻正在不斷加大。
重要環節的標準正在制定
但是隨著云計算應用的不斷深入,用戶對標準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強。根據信通院的研究調查,有超過50%的云計算用戶表示不同的私有云解決方案方案之間的標準并不統一。
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部署了國家標準化工作改革的總體原則和思路,這也是國家標準化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此文件提出了幾項重要的改革措施,總結起來就是“精簡強制標準、優化推薦標準、鼓勵團體標準”,這體現了國家在標準化工作中專業化、市場化的導向思路。
在標準化工作方面,云計算開源產業聯盟在云計算開源數據中心的運維、容器等方面做了很多的標準化的工作。并且已經把相關的成果輸送到了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
來自云計算開源產業聯盟的陳文弢介紹說,從去年3月份云計算開源產業聯盟成立以來,就一直在推動云計算開源技術產業的落地。作為云計算開源產業重要的渠道之一,聯盟相繼發布了行業白皮書,去年發布了《中國云計算開源產業發展白皮書》第一部分:OpenStack產業、《中國云計算開源產業發展白皮書》第二部分:基于容器技術的產業。陳文弢透露,聯盟還將在下半年發布基于存儲和數據庫的白皮書。從而推動行業更加規范化。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