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雄逐鹿
據目前的報道,中國已有四家公司欲做存儲器,分別是武漢長江存儲,投資240億美元,一期10萬片,目標是自己研發(fā)的3D NAND閃存:另一家是泉州晉華,投資約60億美元,做利基型DRAM,技術來源于臺聯(lián)華(UMC);還有一家是合肥智聚,投資80億美元,于2016年6月已經開工,由王寧國博士執(zhí)掌,計劃今年年底左右進入設備安裝階段,由于項目尚未正式公布,做什么產品不詳:最后一家是南京紫光,投資300億美元,具體計劃尚未公布。
誰能留下?
從目前公布的進度看,除南京紫光沒有詳細計劃之外,其他3家的進度似乎差異并不大,基本上都是2018年~2019年進入量產階段。
據個人看法,可能有兩個指標是看點,一個是什么時間那家公司能達成10億美元以上的銷售額;另一個是產品的市場份額。因為從全球市場份額能看出真本事,目前我國臺灣地區(qū)的DRAM占全球市場份額約5%。
至于什么時間企業(yè)能實現(xiàn)贏利,這是個可望,但也不可焦急的目標。
顯然,長江存儲受到國家資金的支持,實力強大。然而依中國半導體業(yè)的發(fā)展特點,依賴政府資金有它的不足之處,增加依附性,在關鍵時刻無人敢于承擔責任。
對于地方政府等支持項目,它們的難度大,首先是變數(shù)多,涉及太多人治的因素,所以缺乏過硬的技術以及產品特色,要它具有產業(yè)發(fā)展的胸懷,及能夠堅持下去可能是有些困難。
中國存儲器業(yè)上馬的決定是十分困難的,然而如今可能有四家以上公司都欲突破,讓人感覺有些“唐突”,求勝太心切,更談不上集中兵力。但是對照中國新興產業(yè)的發(fā)展軌跡,似乎很相似,這樣的過程在現(xiàn)階段幾乎是不可避免。因此要盡可能保持冷靜,要充分利用好“資本與技術”兩個輪子,從理性上應該把技術突破放在首位,牢記產能擴充要與市場相適應。
所以中國存儲器業(yè)發(fā)展的關鍵時間點可能要推遲至2020年左右,現(xiàn)階段尚不可預測。
耐心與堅持
觀察我國臺灣地區(qū)上馬存儲器的歷程,它可以在短時間內投入300億美元,把產能擴大。因此對于中國大陸而言,僅是個時間問題,早晚一定能夠做出存儲器產品。我國臺灣地區(qū)存儲器產業(yè)最終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自主技術且總想依賴別人,結果是行不通的。
另外,存儲器業(yè)的周期性起伏明顯,每經過2~3年總有一段上升或者下降周期,體現(xiàn)在它的價格波動方面,如服務器用DDR4 32GB模組,每條已突破200美元大關,2017年首季合約價平均漲幅逾25%,高容量模組漲幅更是直逼30%以上。近期DRAM漲勢主要由三星主導,且漲勢仍未停歇,首季標準型DRAM漲幅逾三成,移動DRAM漲幅約15%~20%,服務器用DRAM漲幅在25%~30%。存儲器市況從2016年6月觸底反彈后,從最低每單位1.31美元一路走高,年底升至1.94美元,且在供給有限而需求增加的狀況下,存儲器2017年有望延續(xù)漲勢。
IC Insight曾樂觀預測,未來五年(2016至2020年)全球存儲器市場的年均增長率CAGR達7.3%,由2016年的773億美元,增加至2020年的1099億美元,這表明未來的存儲器市場將一片光明。
所以,中國存儲器業(yè)只要能趕上一波產業(yè)的上升周期,或許可能實現(xiàn)贏利,這顯然取決于競爭實力以及足夠的耐心與堅持。現(xiàn)階段有多達四家公司都想突破存儲器發(fā)展的難題,顯然都能獲得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
另外,中國的芯片制造業(yè)幾乎都是從代工起步,如今作存儲器要轉變成IDM模式,這樣的模式轉換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與代工相比,IDM模式更依賴于市場以及技術快速轉換的特點,對于企業(yè)來說這是個全新的挑戰(zhàn)。
中國半導體業(yè)邁向IDM模式是大勢所趨,然而它的難度不可低估,因此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及決心。
據WSTS及ICInsight提供的2014年數(shù)據,全球存儲器銷售額為800億美元,而中國消耗其中約250億美元,占31%。中國存儲器市場巨大,未來替代的機會多,盡管這是上馬存儲器生產線的理由之一,但必須清醒認識到,這個市場是屬于全球的,必須依靠自己的實力去占領。
中國半導體業(yè)的發(fā)展方向已定,幾乎沒有退路,只有努力挺進,但是要少些非市場化因素的干擾。要充分認識到半導體業(yè)的成熟可能決定于綜合的因素,不僅僅是“錢”,可能更為關鍵的是產業(yè)大環(huán)境的迅速改善。因此未來有兩個方面要特別關注;一個是要“循序前進,欲速則不達”。另一個是把焦點放在“骨干企業(yè)”身上,只有集中力量把“骨干企業(yè)”搞好,中國半導體業(yè)才真正有希望。
春天已到
中國存儲器業(yè)的“春天”已經到來,可能還不到講此話的時候。確切地說應該是中國半導體業(yè)一定要跨入全球存儲器的行列之中。至于未來能有多大作為,要看我們的努力程度與造化,但是必須要在研發(fā)方面有所突破,或者在存儲器生產線的運營中能夠掌握它的獨特規(guī)律。
中國半導體業(yè)用存儲器作為IDM模式的突破口,是個新的嘗試。所以一定要樹立信心,并要有足夠的耐心。中芯國際經過15年的歷程,才剛達到年銷售額30億美元。所以到2025年時再來回顧中國存儲器業(yè)可能也不遲。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