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產業基本上每年都會出現一個“風口”,而今年的“風口”非人工智能莫屬。人工智能發展至今不過60年,但一直處在風口浪尖,除開業界的推波助瀾,政府也加入了AI的背書行列,持續釋放政策紅利,去年5月份國家四部委聯合頒發了《“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的行動實施方案》,不久前的兩會上AI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當然,關于人工智能“虛火過旺”、存在“泡沫”的質疑也一直沒有斷過,一方面,對于國內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傳統產業而言,人工智能或許還有點遙不可及;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如何進行技術落地和商業場景實現,并沒有成規模的案例,AI+各行各業一直在探索中前進。而近年來,關于AI+關乎國計民生的醫療行業一直是個熱度不減的話題,讓人對AI如何落地醫療充滿了期待。
人工智能開始深入醫療產業
多年前開始掀起的企業信息化大潮中,醫療行業便走在浪潮前列,雖然因為各種方面的原因,醫療信息化建設進程和落地效果參差不齊,而這種對于業務流程方面的改造,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目前醫療行業所面臨的優質醫療資源稀缺造成的看病難、看病貴等根本性問題。
AI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
日前,由智能醫療影像平臺匯醫慧影主辦的“智慧未來?醫療人工智能前沿峰會”上給出了答案。在這場關于人工智能落地醫療產業盛宴上,衛生部相關領導、國際頂尖人工智能方面專家、知名醫院院長及行業專家共同探討了人工智能前沿技術與醫療產業的融合方法和路徑,從專業化、全球化視角,解構了未來智能慧醫療新方向——智慧醫療正當時!
當下,中國甚至是全球都被人口老齡化問題所困擾,醫療需求和醫療費用逐年上升,但醫療資源供應不足,醫療供需矛盾長期存在,而與之對應的又是過度診療或者是重復診療等問題嚴重,藥品、器材以及其他保健品也都出現了很多浪費。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優秀醫生太少,并非可以通過流程上的信息化、數字化能解決。
“這個一定是需要有新的方法,需要創新才能夠解決這些固有的存量問題和加劇的新的增量問題。創新是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如果單純的按照過去的傳統的方法,通過單純增加供給,或者限制需求來解決這個問題是走不通的。”英特爾醫療與生命科學集團亞太總經理李亞東表示,人工智能給我們打開了一扇門。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將臨床醫生從重復性低效工作中解放出來,提高醫療工作效率;除此外,利用深度學習還可以進行輔助診斷,協助基層醫生進行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案的制定。
近幾年以來,人工智能的技術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數據、算法和計算等人工智能的三大支柱在技術上已相對成熟。這樣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的應用有了很好的基礎。一方面有需求,另一方面技術有突破。而醫療行業又是少數幾個行業有數據積累,而且擁有高質量數據的行業之一。據了解,醫療是做了幾十年的標準化的影像,或者一些病理診療數據,有非常規范的數據,而且嚴格要求有很長的存檔期。
人工智能深入醫療產業,已經天時地利人和
匯醫慧影的創始人柴象飛認為“醫學影像天生適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醫學大數據中一定會是醫療影像先行。“利用云計算的方法增加連接性,利用深度學習的方法挖掘大數據的價值,利用大數據的方法在更多的維度中挖掘醫學影像中原來我們認為淺關聯或弱關聯的關系,利用三者的關聯大大提高醫療的診斷效率,從而達到精準治療的方法。”
匯醫慧影是一家智能醫學影像平臺公司,這幾年打造了數字化、移動化、智能化的醫學影像平臺和腫瘤放療平臺,構建了影像智能篩查系統、防漏診系統及將影像深度應用于腫瘤、心血管等單病種的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系統。據公開信息顯示,匯醫慧影曾先后獲得水木易德、藍馳創投兩輪超過5000萬的投資。柴象飛表示,匯醫慧影希望匯聚醫生智慧,匯聚醫學影像,希望下一步將人工智能植入到更多的硬件設備,賦予硬件設備更多智能化的效果,從更多維度的數據進行分析,讓醫學影像不單單是在診斷的維度中,更要能走入到治療過程中,給患者提供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當然,人工智能不僅僅只告訴病人是什么病,還要告訴為什么是這個病,更要能夠啟發基層的醫生在用這個智能系統時,知道下步該做什么的檢查最有價值。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不確定性人工智能專委會主任張勤博士表示:“人工智能目前雖然非常火,但是希望在這個火的過程中,人們對其真正的價值有必要的批判思維,而不是真正的不迷信。”
共構建醫療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人工智能離不開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的支持,而作為民生行業,醫療產業在互聯網進程中對數據及云計算平臺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要求則更高。在此次峰上,匯醫慧影跟中國電信北京公司在醫療云平臺方面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投身整個互聯網+智慧醫療產業。
中國電信北京公司副總經理項煌妹表示:“跟匯醫慧影合作的達成,是通信行業和互聯網+應用行業合作成功的典范。在互聯網+醫療產業,如果把匯醫慧影比作一輛設計出色的F1賽車,中國電信就為它提供了動力充沛的燃油和寬闊平坦的賽道,中國電信的醫療產業信息化平臺一定能讓以匯醫慧影等為代表的智慧醫療企業跑得更快!”
據了解,中國電信一直在布局產業互聯網,從2015年發布了“互聯網+”行動白皮書,開始布局八大產業,到2016年底中國電信發布了戰略轉型3.0。中國電信一直致力于打造業務生態化,已經進行了政務、醫療、金融、交通、物流、旅游、教育、制造等八大產業的布局。“醫療領域是中國電信一直深度關注和部署的一個垂直的產業,中國電信和匯醫慧影的合作,就是技術創新助力醫學影像發展,第一個就是鏈接和云計算,第二個是大數據,第三個是AI人工智能,這一切都是為了提升效率和提高精準率。中國電信在互聯網+醫療方面力求打造生態圈,除了部署的云計算和云網一體的鏈接能力外,還和醫療行業在平臺層、應用層的深度合作和融合。”項煌妹表示
除此外,在打造業務生態圈方面,中國電信擁有300億規模的產業基金,力求打造五個生態圈,其中有兩個生態圈和人工智能有關系。第一個是云計算、大數據的生態圈,對于醫療影像來說,云計算和大數據是非常重要的資源和工具。第二個是物聯網的生態圈,而物聯網的發展離不開傳感器。
對醫療機構而言,中國電信能提供“影像云和科研云平臺”。中國電信提供的影像云服務,能滿足區域影像中心、醫聯體中心、單體醫院影像歸檔、災備及應用需求,提供低成本、高安全、高可靠的醫療云服務,解決存儲難和應用難的問題。
項煌妹透露,目前電信已經打造了安徽、陜西、貴州三個省級影像云平臺及多地市影像云平臺項目,并為北醫三院、上海同濟醫院、蘇北人民醫院、湖北人民醫院等近600家醫院提供了醫療云服務,真正改善了區域內基層醫療服務水平不足、患者看病就診難的突出問題,并有效推進了區域內分級診療工作,并與國家衛計委合作進行醫療大數據分析和探索。
此外,為助力就醫體驗人性化,中國電信能提供包括掌上醫療、移動OA、移動護理、移動醫生站、IPTV、WIFI等方案,通過基礎業務與醫院院內/院外辦公、就醫等場景深度融合,切實提高醫護人員工作效率,改善候診服務環境,構建醫療云平臺的大健康服務生態體系,打造醫療服務閉環。
當然,要真正實現“互聯網+醫療”,僅靠單方面的力量是難以實現,這需要依托全產業鏈的共同努力,以及包括醫療主管部門的支持,醫療機構的參與,更多的優秀信息化服務商的聚力。
目前來看,醫療影像、移動OA、移動電子病歷、移動護士站等應用的逐漸落地,互聯網+醫療的生態也日漸繁榮,智慧醫療也有了堅實的基礎,全力服務于醫療機構和患者將指日可待了。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