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含粉紅色環繞的藍紫色溶液的實驗室用盤子上注射針頭勤快地左右穿梭。沿著其軌跡按四角形模樣逐漸層層積累。20多分鐘之后有些透明的材質的某種東西形成了硬幣大小的樣子。這就是人工皮膚。溶液是細胞培養液,通過注射針頭把真皮細胞和膠原蛋白、表皮細胞等利用三維(3D)打印機依次累積起來。這樣制造的人工細胞,可以被用來在化妝品公司替代動物實驗或用于燒傷患者的傷口治療等。
以上是記者23日下午訪問位于首爾衿川區的生物3D打印機制造企業“ROKIT”時見到的場面。據悉,前一天在澳大利亞開發生物3D打印機的著名研究人員來過這里,而同一天上午敘利亞的醫療相關人員也來過。去年實現約50億韓元銷售額的該公司,今年的銷售增加了一倍來到100億韓元。
3D打印機正滲入各個產業。之前主要用于愛好用或試制品制作用的3D打印機,目前在世界各地正起到提高產業的生產效率的作用。
打破以產品為中心的思考方式須在提高生產效率上下功夫
據未來創造科學部透露,全球3D印花產業規模從2015年的51億美元(約5萬6738億韓元)到2019年將達到158億美元,年均增長預計在31%左右。據預測,同期韓國國內市場規模將從2230億韓元升至5082億韓元。年均增長率為22.9%,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增長率的差異在于活用3D印花的主要領域有所不同。發達國家早已把精力放在了制作制造過程所需的“工具”(而非成品)上面,并使用了3D印花。
寶馬(BMW)就是代表性例子。汽車貼商標的時候工人手里會拿著“Jig”這種工具使用,因為通常該工具是由金屬制作的,比較沉重在手里也不是很好拿。對此,用3D打印機在與手正好契合的形狀上用輕便的材質制作好工具后辦事效率提高了,而且呼吁肩部疼痛等癥狀的勞動者也減少了。
零部件是曲線型的、放在地板上很難工作時,用3D打印機制成固定該零件的工具以提高生產效率的工廠也有不少。雖然很難大量生產,但可以親自制作必要的工具。
3D打印機還可以用于庫存管理。為了服務那些年代久遠的產品,制造業界也不得不長期保留那些幾乎不怎么使用的零部件,當然還得投入保管費用。一旦有了3D打印機,只要保存零部件設計圖就夠了。因為如果出現需要零部件的事情,每當那是制造零件制造即可。
如果是這種用途的話,比起風險企業和信息技術(IT)企業,反而傳統制造企業可以使用3D打印機的地方更多。這也是世界制造企業爭相引進3D打印機的原因。制造飛機發動機的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去年為了加強航空領域的競爭力,以總價1.54萬億韓元收購了金屬基礎3D打印機制造企業瑞典的“Arkam AB”和德國的“概念激光”公司。本月初美國福特公司對外宣布,聯手世界排名第一的3D打印機企業美國Stratasys進行汽車配件生產試驗。專家們認為,今后3D打印機市場將逐步從愛好普及用擴大至產業用為主。
開拓生物·新材料等新領域所必須的
據未來部的統計結果顯示,在韓國3D打印機主要用于教育和試制品制作方面。大部分3D打印機制造企業零散分布,技術水平僅相當于美國的66%的水平。未來部相關人士表示,“想要在制造業領域活用的需求不足,也十分依賴外國產3D打印機。”
3D印花主要用于機械、航空宇宙、汽車等,但所幸被認為是近期內增長速度最快的領域是韓國也具有優勢的醫療·生物領域。ROKIT公司創始人柳錫煥代表此前曾擔任Celltrion子公司Celltrion Healthcare社長一職。活用專業性這一點在具備價格競爭力上起到了很大幫助。柳代表說,“德國等外國生物3D打印機是由機械專家打造的,其重點放在在薄和細致上面,因此價格很貴。生物3D打印機最重要的是讓細胞活著,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弄得很精致讓細胞生存下來。我們把重點放在細胞的生存上面,因此可以大幅降低價格。”
為了克服塑料為主的3D打印機素材的缺點,尋找活用碳素纖維和金屬等新材料的相關方案是3D打印機業界面臨的重要課題。國內大企業也開始關注這一點。SK化學參加16日(當地時間)在美國紐約舉行的“Inside 3D印花交流洽談會&博覽會”,發表了解決傳統3D打印機素材的問題的“Sky Fleet”,并開始進軍美國市場。15日現代威亞表示,完成了在削金屬并加工的機床上結合3D打印機功能的產品的第一階段開發工作。現代威亞計劃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第二階段的開發,并在2020年進軍國際市場。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