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集成電路(半導體)產值不足全球7%,惟市場需求卻接近全球1/3。 在連續4年與原油進口額并列最大進口商品、以及內部傾全力投資半導體產業之際,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出現內有產能過剩之虞、外有可能招致美國更嚴格審查的難題。
根據中國半導體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大陸半導體進口額依然高達2,271億美元,連續4年進口額超過2,000億美元,與原油并列最大進口產品。 與此同時,其半導體出口金額為613.8億美元,貿易逆差達1,657億美元。
另根據中國工信部發布的“2016年電子信息制造業運行情況報告”,2016年電子器件行業生產集成電路1,318億塊,年增21.2%。 但中國半導體制造領域投資規模增長31%,相比于目前的需求空缺而言,投資仍遠遠不足。
事實上自2013年開始,中國政府決心發展半導體產業,發布“集成電路產業推進綱要”。 連同國家大基金、地方政府基金在內,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總額已經超過4,600億元。 在政策、資本的雙重驅動下,過去3年來,中國半導體產業發生近百起并購整合,包括中芯國際、紫光集團等龍頭企業已成規模, Intel、高通、德州儀器等國際巨頭也已經在中國提高資本、技術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21世紀報道稱,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年初發表一份“確保美國在半導體領域長期領導地位”報告,認為中國芯片業已經對美國相關企業和國家按照造成嚴重威脅。
美方認為,雖然目前中國芯片產業仍然落后,但有機會透過產業政策縮小與美國的技術差距,再透過更低的價格取而代之。 該委員會建議美國總統對中國芯片產業進行更嚴密的審查,目前,中國半導體進口產品近50%來自美國。
除此之外,中國大陸學界及業界亦提出警告,目前已有產能和計劃產能大致集中在40-90奈米階段,這些產能先后開出來后,勢必會造成資源過度集中,出現結構性過剩的問題。
清華大學微電子研究所所長魏少軍說,雖然總體產能投資還不夠,但目前已有產能和計劃產能基本都集中在40-90奈米階段,等這些產能先后開出來后,勢必會造成資源過度集中,出現結構性過剩問題。
“國家集成電路大基金”(半導體大基金)總裁丁文武也建議,各地在發展IC產業時,要避免“遍地開花”辦廠的現象,更要避免低水平重復和一哄而上,形成泡沫。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