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食品接觸材料含有有害物質而引發的安全事件,屢屢敲擊著公眾敏感的神經。食品接觸材料被看作是食品安全的延伸,但其被重視程度遠不能與食品安全相提并論。對食品接觸材料安全的忽視往往給企業造成意想不到的損失,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開始重視這一問題。
食品接觸材料是指用于食品的包裝材料、容器、洗滌劑、消毒劑和用于食品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由于與食品直接接觸,食品接觸材料的化學成分可能直接移至食品中或與食品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引起食品品質下降或食品安全問題。例如,果汁中的酸性物質可能會腐蝕金屬包裝,使鉛、鎘和汞等金屬離子進入果汁,累積在人體之中無法完全代謝,極易造成肝腎等器官功能衰竭。又如塑料包裝中的苯、甲苯、塑化劑等物質遷移到食物中,將對人體產生慢性危害,增加人體患癌的風險。
食品接觸材料本身不是食品,但國內外都將食品接觸材料安全視為食品安全范疇內的問題,制定了各種法規和標準進行監管。近日,國家衛生計生委以及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聯合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GB4806.1-2016)等53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公告(2016年第15號)。依據已發布的法規,目前我國食品接觸材料相關法規分為4大類,其中包含基礎標準2項,產品標準10項,方法標準51項,生產規范標準1項。但各項標準規范發布日期不同,實施日期也各有差異。此系列標準的發布標志著中國食品接觸材料法規修訂工作基本完成,法規框架體系已經確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相對于舊標準,此次標準的修訂不僅是一次革新,標準體系和內容更加科學、合理,但也更復雜。為保證新標準的順利實施,推動食品接觸材料安全性研究及研究成果的應用,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于2015年底成立了食品接觸材料專家委員會,常州進出口工業及消費品安全檢測中心成為了食品接觸材料專家委員會發起單位之一,商貴芹同志被選舉為第一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常州進出口工業及消費品安全檢測中心作為食品接觸材料國家標準的制修訂單位之一,積極參與了后續的標準實施和推動工作,確立了在食品接觸材料領域的科技地位和行業影響力。
新標準體系從原料、添加劑、終產、生產過程、工藝、可追溯性、產品信息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如生產企業應建立產品追溯體系,保證產品在各階段的可追溯性;生產企業應提供充分的產品信息,包括標簽、說明書等標識內容和產品合格證明,以保證有足夠信息對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進行安全性評估。
此外,新標準中明確要求,產品應注明“食品接觸用”“食品包裝用”或類似用語,或加印、加貼調羹筷子標志有特殊使用要求的產品應注明使用方法、使用注意事項、用途、使用環境、使用溫度等。對于相關標準明確規定的使用條件或超出使用條件將產生較高食品安全風險的產品,應以特殊或醒目的方式說明其使用條件,以便使用者能夠安全、正確地對產品進行處理、展示、貯存和使用。
中國食品接觸材料法規框架體系
新發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增加了許多原標準沒有涉及到的特定遷移量或殘留量的要求;部分理化檢測項目如橡膠材料及制品中酸性和油性模擬物的總遷移量下降了較多。針對于金屬材料及制品中的金屬元素的限值也下降較多,這些限值的下降給相關的分析儀器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據了解,《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中涉及到的分析儀器主要包括:樣品制備儀器中包括微萃取、超臨界流體萃取、微波輔助萃取、超聲萃取、制備用薄層色譜;分離分析儀器中包括高效液相、氣相色譜、薄層色譜、離子色譜、毛細管電泳、凝膠色譜及凝膠電泳等;測定技術中包括紅外、高分辨近紅外及核磁共振、原子吸收和發射、熒光、免疫測定、電分析、掃描電鏡及發射電鏡等。
食品行業發展增速日益加快,使得固有的標準法則已經不適用于當今社會,為了更好的應對各種狀況,快速解決問題,擬定適用于目前的標準法則就顯得非常重要。宏觀層面,合理修訂標準事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全局。標準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障。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只有嚴格執行相關標準,才能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在微觀層面,制定標準事關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標準是企業組織生產和經營的依據,高標準才有高質量。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