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家電間天然的互聯互通,讓用戶可以自由選擇智能空調、智能微波爐、智能空氣凈化器等家電。
近期360召開發布會,正式發布新一代路由器,分別是360安全路由P1炫彩版、360安全路由mini和360安全路由5G。而就在前一天,小米亦發布了全新路由器、WiFi放大器等一系列新品。
值得關注的是,互聯網巨頭們緣何在小小的路由器上煞費苦心頻出新品,這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角逐?此前,在小米的發布會后,中國商報記者體驗了雷軍引以為傲的“藝術品”們。在體驗區,小米工程師告訴記者,“路由器在智能家居當中擔當著神經中樞的角色。”
由此可見,企業巨頭在路由器方面的布局其實彰顯了他們在智能家居領域的野心。但智能家居如何從高大上的云端進入尋常百姓家庭,是每一位入局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看上去很美
智能家居究竟是何物?
簡而言之,智能家居就是以住宅為平臺,利用各種通信技術將與家居生活有關的設施集成,構建高效的住宅設施與家庭日程事務的管理系統,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適性、藝術性,并實現環保節能的居住環境。
在2014年被稱為智能家居發展元年。這一年,涌現出一大批可穿戴設備、智能電視、智能盒子等整合軟硬件資源的產品。奧維咨詢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智能家電生態產值為1600億元,到2020年綜合硬件、軟件、平臺應用、內容服務等產值將突破萬億元。
今年,智能家居的勢頭仍不見減弱,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初創型公司,都試圖從中分一杯羹。
6月初,出門問問發布了國內首款中文智能語音交互手表Ticwatch,其中Tic+Home成為該款手表的主打功能之一。在發布會現場,主辦方特意為到場人員演示了家居如何智能,演示者只需語音對Ticwatch發出命令,就可以控制樣板間所有的電燈、電視、窗簾、攝像頭、空調等。
據出門問問的相關負責人介紹,Ticwatch的上述功能是由BroadLink開發,而BroadLink正是智能家居解決方案廠商。那么,BroadLink是如何利用技術幫助Ticwatch實現家居智能的呢?
BroadLink市場總監宋杰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雙方通過技術整合,完成了用智能手表語音控制智能家居這樣全新的操作方式。“BroadLink通過良好易用的BroadLink DNA SDK專門為Ticwatch開發了第三方應用,Ticwatch可控制BroadLink自有及BroadLink DNA家電產品。同時這款應用采用了Ticwatch語音控制技術,實現了全新的人機交互模式。”他還透露,開發這款應用只用了3天時間。
只是,看上去很美的情景需要有特殊的前提條件。“所要控制的家電必須有聯網功能,否則只能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于是便產生了一個問題,智能家居覆蓋的究竟是增量市場,還是存量市場?如果僅僅讓新增家電成為智能家居的翹楚,那已存在的“傻瓜式”家電是否只剩下被淘汰的命運?
增量與存量的布局
據相關報道顯示,2014年Broadlink在智能家居方面的目標是覆蓋存量家電市場,而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紅外控制。據了解,這種方式和萬能遙控器有異曲同工之妙。作為一家初創公司,其現階段的目標是盡可能地擴展用戶。
該分析人士認為,紅外遙控方案的優勢在于紅外碼相對開放、數據容易獲得以及學習便捷。然而紅外控制方案更像是一個過渡,在短時間內可以吸引抱有極大好奇心的用戶去嘗試;而從底層芯片入手,直接將互聯互通技術植入未來硬件中的思路,讓整個產業環境和商業模式能夠看到更多的機會。
相比較而言,小米的智能家庭戰略,基本上放棄了現有存量家電設備,而直接考慮到未來設備之間如何形成穩定高效的互聯互通。在小米看來,存量設備的家用電器產品從產品定義角度來說并不是為智能家居體系而設計,如果只從開關與簡單調諧功能來看意義不大,還達不到小米對智能家居的期望。
此前雷軍曾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發布小米在智能家電生態領域的規劃和布局。雷軍稱,小米要做到智能模塊+控制中心+云服務,以手機為中心連接所有智能設備。按照雷軍的構想,智能設備有三大痛點:手機連接復雜,每個設備都需要APP,云服務投入大。因此,小米希望通過“智能模塊+控制中心+云服務”的模式來解決這些問題。
雷軍亦強調,小米已經陸續投資了許多生態鏈企業,無論是智能模塊還是控制中心,小米的生態鏈發展的原則是“開放、不排他、不獨家”。“合作就是要把敵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雷軍興奮地表示。
或許是看到了增量市場的巨大前景,BroadLink也在試圖同時覆蓋存量和新增兩大市場。
宋杰告訴中國商報記者,“對于存量市場,智能插座、智能遙控這樣的單品,讓存量電器智能化成為現實,實現了家電的聯網控制。所有產品即插即用,用手機即可遠程控制家電,并大大降低了用戶的學習成本。”
同時,在智能家電新增市場,BroadLink DNA通過“WiFi模塊+APP定制+云端服務”一套成熟完整的智能鑰匙解決方案,可以幫助傳統家電快速實現智能化。并且DNA家電間天然的互聯互通,讓用戶可以自由選擇智能空調、智能微波爐、智能空氣凈化器等所需家電,任何類型家電都可以成為享受智能家居的起點。這是宋杰的野心。
然而有一個問題無法回避,不同領域、不同企業之間各自為戰各成體系,智能家居產品五花八門,很難實現系統兼容、信息共享以及互聯互通,這給消費者帶來很大困擾。
但這僅僅是困局之一。此外,易觀智庫智慧院副院長葛涵濤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真正的智能家居要從云端進入到普通用戶家庭生活中,有幾個主要問題:第一,家里所有設備必須具備聯網能力,否則無法接入云端,不能進行云存儲、云計算;第二,家里都有無線路由器,但是網速也是一個限制。像現在的智能電視,高清電視和其他對流量有較大要求的家電,實際都是對網速要求很高的流量大戶。
在他看來,家里沒有無線網或只有“貓”沒有無線的,所有設備都只能本地運行,不能云端運行。“像有的空調、冰箱,雖然可以通過APP進行遠程控制和查看里面的耗電量,但前提也是要聯網,只有聯網了才能進行數據查看、數據備份、數據操作等。”葛涵濤說。除此之外,廠商還要提供云服務。
困局如何破
針對上述困局,究竟該如何破解?
葛涵濤告訴記者,首先需要家里的網絡提速,價格也要更加合理,這是一個前提。另外各家要普及無線路由器,否則無法接入。從這個角度講,小米以及360關注無限路由器的動機就已十分明顯了。
另外他還談道,從廠家角度來講,產品要具備聯網功能,能自動接入到無線網絡中,APP要能將所有廠商的東西整合到一起。不同的品牌無法支持不同設備間的識別和通信,所以只能從產品下手,希望各大廠商部分開放,使不同品牌產品互相被發現、被識別,用戶能通過APP、微信進行控制。
其實,葛涵濤對“開放”的渴求,卻顯現出平臺的魚龍混雜。對此,雷軍有相同的感觸。雷軍稱,智能家居產業滲透性大、帶動性強、集成性高,是一個跨行業交融整合的綜合體。家電制造商、互聯網企業、軟件開發商、系統集成商,甚至衛浴、家具等跨行業的廠商紛紛涌入國內智能家居市場,從而導致智能家居行業各廠商的素質參差不齊、規模大小不一、品牌魚目混雜。
為此,雷軍在今年的兩會期間曾提交《關于加快制定智能家居國家標準的建議》。他稱,由于消費者對智能家居多樣性、個性化和差異化的市場需求,導致了各廠商的技術路線、通訊協議和使用標準數量多且差別大。
雷軍稱,在沒有統一行業標準的情況下,不同領域、不同企業之間各自為戰各成體系,智能家居產品五花八門,很難實現系統兼容、信息共享以及互聯互通,給消費者帶來了極大困擾,也給企業帶來了經濟損失,同時造成了國家資源的浪費,對整個智能家居產業的發展極為不利。
無獨有偶。在受訪中宋杰亦提道:“目前,智能家居行業各互聯網、電商、手機等平臺眾多,存在跑馬圈地的現象。行業競合關系將長期存在,等待強勢集團的出現并上升至智能家居統一的標準。”
對于智能家居還有多久才能真正普及,業內人士觀點不一。葛涵濤稱,中國智能家居發展水平實際非常不平衡,一二三線城市差別大,而且普及速度跟家庭收入、教育水平都有關系。現在普及比較快的,還是智能小家電。
“通過智能手機跟智能小家電進行遠程數據訪問,包括智能攝像頭、家用監控設備等,實際上已經有很多了,都是局部的。但要實現整體智能家居的互聯網化、云端化,時間還比較長。” 葛涵濤強調。
在他看來,酒店很可能會成為智能家居最先實現的領域。“比如目前小米跟連鎖酒店進行的合作,在前期裝修時已加入智能設備。其實像小米這樣的企業能跟房地產企業合作,早在裝修之前,肯定進行了個人家居一體化布置的考量,結合到不同家庭、收入、教育對智能家居云化需求不同,智能家居一定會逐步推進。”
“像酒店,五年以內普及;每家每戶實現整體家居,估計要十年以上吧。”不過在他看來,不可能實現完全的互聯互通,“這是目前市場上家電通信標準化、通信協議這塊的問題所在。”
在智能家居領域,傳統家電企業亦有不同觀點。長虹公司企劃部部長劉海中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所有企業做的智能家居,體現的都是連接和控制。比如說手機跟空調連接、跟電視連接,目的就是控制溫度、音量。
“從未來發展來說,智能家居太局限了,會翻過去。”劉海中稱,未來不是智能家居的形態。長虹已經提出以智慧家庭構建智慧社區。“智慧家庭、智慧社區和智能家居是絕對不一樣的。后者是連接和控制,前者則體現的不只是連接和控制,因為要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應用、交互體驗及全新的商業模式,而連接和控制只是個基礎。”
劉海中強調,現在智能家居是最基本的,未來是智慧家庭。而如何破除布局智慧家庭所面臨的障礙,則體現了企業的核心技術能力。無疑,長虹正打算出一手更大的牌。
智能家居產業滲透性大、帶動性強、集成性高,是一個跨行業交融整合的綜合體。家電制造商、互聯網企業、軟件開發商、系統集成商,甚至衛浴、家具等跨行業的廠商紛紛涌入國內智能家居市場,從而導致智能家居行業各廠商的素質參差不齊、規模大小不一、品牌魚目混雜,各自為戰各成體系,給消費者帶來了極大困擾,也給企業帶來了經濟損失,同時造成了國家資源的浪費,對整個智能家居產業的發展極為不利。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