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公開數據表示,2014年中國互聯網醫療領域風險投資達到6.9億美元,比2013年增長了226%,投資總額是過去3年的2.5倍。據iiMediaResearch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達到29.5億元,用戶規模達到0.72億人。預計到2015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達42.7億元;用戶規模將達1.15億人,增長率為59.7%。市場規模以及資本進入急劇擴張。
移動醫療“三國混戰”誰主沉浮?
在移動醫療市場如此火熱的前提之下,BAT等互聯網大佬于2014年開始紛紛布局移動醫療,三巨頭分別有令人咋舌的大手筆投資。2014年年底,東軟集團完成了合計約37億元的國內醫療領域最大單筆融資案,這個軟件巨頭也想要在移動醫療的市場上與BAT扳扳手腕。進入2015年,互聯網+蔚然成風,移動醫療也很快進入投資者們的視野,越來越多地資本涌入移動醫療這片藍海。其中以醫藥界巨頭湯臣倍健為代表,這個醫藥健康行業的原住民代表開始加入戰團,大肆投資互聯網行業。
至此,互聯網+醫療徹底進入“三國混戰”時期。各界大佬紛紛出招,爭相打造未來醫院的雛形。
1、阿里:從藥品開始切入,構建醫藥電商,并借此從藥品O2O擴展至醫療O2O,建立起完整的醫藥生態閉環。
2014年1月,阿里巴巴聯手云峰基金,對中信21世紀進行總額1.7億美元的朕略投資,收購后者54,3%的股份。彼時中信21世紀擁有全國第一塊也是唯一一塊第三方網上藥品銷售資格證的試點牌照,還掌握著中國僅有的藥品監管碼體系。這意味著整個流通過程的全部數據都掌握在中信21世紀手中。中信21世紀掌握中國藥品領域最真實、最大的數據庫。2014年10月21日,阿里巴巴整合中信21世紀,正式更名為阿里健康。
2、騰訊:騰訊投資預約看病的掛號網以及診斷跟蹤階段的丁香園,相較于百度和阿里而言在醫療布局上更大手筆和全方位。
2014年,騰訊7000萬美元投資診斷跟蹤階段的丁香網,搶奪優質醫生資源。又以1億美元領投預約看病的掛號網,爭奪移動醫療市場入口主導權,搶奪用戶。在移動醫療領域進行了全方位大手筆的投資。先后推出微信智慧醫療解決方案等移動醫療新模式。
3、百度:百度側重于希望獲得數據,為人工智能AI的大數據計算提供彈藥。
當醫療數據積累足夠大之后,這些數據的應用場景就極具想象力,包括疫情監測、疾病防控、臨床研究、醫療診斷決策、醫療資源調度、家庭遠程醫療等方方面面,百度“大腦”將獲得包括個人生理情況在內的更全面信息。百度醫療大腦將結合百度在大數據領域的經驗和技術手段,支持從個人健康管理到大醫療、大數據研究,直至公共衛生政策管理等不同層級的健康決策。百度在醫療產業的投入較為保守,大部分動作集中在其自身的云健康平臺以及云健康硬件等方面。2013年,“百度健康”上線,2014年,百度開放其百度大數據引擎,開始接入各行各業的信息系統,利用大數據工廠和百度大腦進行數據加工整理;另一方面,通過移動醫療健康平臺和智能穿戴設備記錄人們的健康數據。
2015年,百度在醫療上的動作就變得異常兇猛。為更好地形成線上線下閉環,先是與國內醫療領域的權威機構301醫院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搭建移動互聯網醫療線上平臺;隨后,百度推出“百度醫生”App,做為連接點,連接病人與醫療服務;2月,百度戰略投資醫護網,將百度的醫療服務拓展延伸至線下。
BAT等互聯網公司實力雄厚,擁有強大的財力,好比三國時期的魏國。但是最后三大集團誰是魏國集團中的“司馬氏”還不得而知。
4、東軟:借助傳統優勢積極轉型,為個人用戶和醫院之間建立快速通道。
2014年年底,東軟集團完成了合計約37億元的國內醫療領域最大單筆融資案,引入了弘毅投資、CPPIB、高盛、通和、東軟控股等戰略投資者,希望構建新的醫療健康創新平臺。旗下的App“大象就醫”試圖嘗試一條新的路徑:從導診、掛號開始,全程跟蹤患者的診療過程,并在線完成支付和報告查詢等功能,最終形成個人的健康檔案。對于在HIS領域有著傳統優勢、在全國有5000多家合作醫院的東軟而言,這意味著它服務的對象,從企業變成了個人。
東軟作為國內軟件業的巨頭,在全國有5000多家合作醫院,從服務企業轉型服務用戶好比孫權中興。可謂坐擁地利,可比作東吳。只是東軟能不能守住自己的醫院用戶,守住這條“長江天塹”,不被BAT資本大軍侵入,這是東軟能否獲勝的關鍵點。
5、湯臣倍健:后發制人,投資相關行業擴大自身互聯網版圖。
湯臣倍健是這場大混戰中最晚的一個入局者,但是作為一家醫藥健康企業,它的入局一點也不令人感到意外,因為如此空曠的藍海,總會有一兩個原住民拋棄傳統下海試試水。湯臣倍健的布局與其它兩方勢力都不同,因為他們本身就有醫藥方面的資源與天然優勢,所以以今年湯臣倍健瘋狂投資互聯網企業的態勢,其中有很多都是與移動醫療沒有關聯的。
今年3月以5000萬元與張守川等4名自然人及兩家公司共同設立移動醫療合資公司后,湯臣倍健以每月投資1家企業的并購節奏,連續在移動健康領域投資了健康管理平臺、跨境電商、保險以及女性健康APP。上月26日以來,更是創造一月投資三家企業的紀錄,如用1.6億元入股外貿電子商務公司深圳市有棵樹科技有限公司,以4000萬元入股做老年人生意的北京極簡時代,分別占股10%。此前,還投資入股了移動醫療和健康管理細分領域的深圳倍泰、上海臻鼎等公司,并與平安健康達成了戰略合作。
湯臣倍健作為醫療健康方面的原生企業,擁有純正的“血統”,但是入局時間晚,示例相較而言要弱,就像三國時期的蜀國。最終他們成功的關鍵應該在發揮自己的“血統”優勢,布局互聯網保健市場,比如老年人保健軟件,智能硬件等。
“+互聯網”或“互聯網+”都有生有死
然而,患者需求的多樣化、醫院系統的復雜性、醫療政策的多變性,無論對于東軟這樣的“軟件隊”,還是BAT這樣的“互聯網隊”,都是同等難題。時至今日,打開阿里健康App,提供預約掛號功能的醫院很多都是小診所或者民營醫院,三甲醫院少之又少;而掛號網等以掛號這個硬需求獲得大量用戶、有著醫院背景的互聯網應用,卻受限于地域,難以快速獲得規模性發展。
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處方中》中提到,即便是在充分市場化的美國,互聯網醫療要想有大作為,必須基于市場和用戶創建新的價值體系,并形成閉環。所謂的閉環,無非是醫院內部流程的銜接、醫療過程的透明、支付系統的打通、遠程醫療等等設想中未來醫院的雛形,而在這個鏈條中,誰占優勢,誰就有可能切走最大的蛋糕。
無論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兩條路上一定有人生,有人死。
移動醫療未來發展趨勢
1、與傳統醫療機構結合,互利共贏:移動醫療的各種設備和服務必須通過醫生的對接才能真正的發揮作用,其最終的目的是和傳統的醫療機構形成共贏,樹立醫生個人的品牌形象,通過移動醫療真正實現自身價值。
2、隨時隨地的“醫療管家”:隨著互聯網因素的滲透,醫療健康的發展將由臨床向預防轉變,由僅在醫院就診到健康全方位管理過渡。利用“移動醫療”讓有限的資源惠及更多民眾將成為互聯網經濟的一片新藍海。
3、更方便處理慢性病患:慢性病已成為未來20年中國最大的健康挑戰。糖尿病、高血壓、失眠等疾病各自影響了上億的人群,而且其知曉率和控制率都很低。這些病需要定期監測某些生理參數并相應調整生活和治療方式,所以非常適合“移動端+云端”的服務。服務的個性化和信息的權威性是兩個重要門檻。
4、移動醫療更加個性化:在人們越來越關注個人健康的今天,健康醫療很顯然向更加注重患者參與的方向發展,并已經開始脫離傳統醫療環境。這意味著,不論消費者身在何處,家里、辦公室、健身房或是車里,醫療與健康管理都能變得觸手可及。
5、更多醫生使用移動應用:醫療體系的核心是醫生。醫學是一個信息和流程都高度復雜的行業,醫生則是信息流的中心。移動互聯網讓信息隨時隨地隨手可得,也必定改變醫生的工作。美國已有大部分的醫生使用過跟工作有關的應用。很多年以后,智能手機可能會像顯微鏡或者聽診器那樣改變醫生的工作。醫生的時間應該更多花在和患者交流,花在思考和解決問題,而非記憶和查詢信息。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