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餐廚垃圾的高效管理與資源化利用是推動循環經濟產業與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議題。我國餐廚垃圾年產生量逐年增加,而當前餐廚垃圾的處理能力與實際產生量之間尚存在較大差距,非法收運、技術瓶頸與資源化管理效率低等問題依然突出,餐廚垃圾的處理仍面臨諸多的挑戰。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餐廚垃圾資源化管理及動態調控研究(S202410554302)”課題組研究發現,數字技術的介入為破解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范式,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重構餐廚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鏈條,推動治理模式從“被動應對”向“主動調控”轉型。
我國餐廚垃圾管理的核心痛點
餐廚垃圾產生量與處理能力失衡。據統計,2022年全國餐廚垃圾年產生量已突破1.2億噸,而集中處理能力僅為7000萬噸/年,缺口達41.6%。區域差異也很明顯,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處理設施覆蓋率超80%,而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地區仍以填埋為主,資源化利用率不足20%。
實際執行與政策存在脫節。近年來,盡管國家層面已出臺相關政策,如《餐廚垃圾處理技術規范》《“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但地方配套細則缺失,導致監管漏洞頻現。以2023年某省案件為例,30%的餐廚垃圾流向非法渠道,“地溝油”產業鏈屢禁不止。
技術成本與效益相矛盾。現有主流技術的資源化使用率與成本效益差異顯著。比如,黑水虻生物轉化技術雖環保高效(資源化率80%―90%,碳排放20―40 kg CO?/t),但初期投資成本高達300―400元/噸,中小企業難以承受。
數字技術賦能餐廚垃圾管理動態化轉型
數字技術促進餐廚垃圾管理的深刻轉型,通過智能化手段,可以有效解決傳統管理模式不能解決的難題。這一動態化轉型的核心在于通過數字技術打破數據壁壘,解決餐廚垃圾管理中數據分散、系統不兼容等問題,確保技術投入能提升實質性效益,避免資源浪費和成本超支。在餐廚垃圾數字化管理的過程中,確保數據安全,防止信息泄露,促進社會協同,縮小數字鴻溝,通過跨部門、跨領域合作,推動數字技術的應用,整體提升餐廚垃圾管理效能。餐廚垃圾管理的數字化動態化轉型,不僅是技術的創新,更是社會協同與可持續發展的必然。
打破數據壁壘與系統孤島。當前餐廚垃圾管理中仍存在環保、城管、交通部門數據標準不一,跨系統整合效率低下的問題。在數字技術動態化轉型的過程中,數據壁壘與系統孤島成了主要的制約因素。不同系統之間的數據不互通、不共享,導致信息流通不暢,影響決策效率和業務協同。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打破這些壁壘,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促進系統間的協同運作。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制定《餐廚垃圾數據共享規范》,建立政務數據開放“負面清單”,可借鑒成都Galileo OS平臺的多部門數據互通經驗。
平衡技術成本與收益失衡。技術投入與收益之間的平衡是數字技術轉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高昂的技術研發和維護成本可能讓企業望而卻步,而收益的不確定性也增加了轉型的風險。因此,需要合理規劃技術投入,確保技術成本與預期收益相匹配,從而實現轉型的可持續發展。
應對隱私與安全風險。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隱私泄露和安全風險日益凸顯。在數字技術動態化轉型過程中,如何保護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居民投放行為數據可能被濫用。解決這類問題,需要建立健全的隱私保護機制和安全防護措施,確保用戶信息不被非法獲取和利用,同時提高系統的抗攻擊能力。數字技術能提供保障,采用聯邦學習技術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并建立國家級區塊鏈安全審計中心,可以參考成都區塊鏈追溯系統的安全實踐。
促進社會協同與縮小數字鴻溝。老年群體對智能設備接受度低,數字技術轉型不僅關乎企業自身的發展,還涉及到整個社會的協同與進步。然而,數字鴻溝的存在使得不同地區、不同群體在享受數字技術帶來的便利時存在差異。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促進社會協同,推動數字技術普及,縮小數字鴻溝,讓更多人受益于數字技術的發展。開發適老化終端(如語音交互功能),設立“數字素養提升基金”就成了關鍵。
數字技術賦能餐廚垃圾管理的四維實踐
數字技術的介入在餐廚垃圾管理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數字技術正深刻變革餐廚垃圾管理方式。從源頭減量開始,數據驅動的行為干預減少垃圾產生,物聯網與動態調度優化收運流程,數字孿生與智能控制提升處理效率,最終,資源化市場實現供需精準匹配與價值延伸。這一系列實踐不僅減輕環境負擔,更促進了資源的循環利用。
源頭減量:數據驅動的行為干預。源頭減量是餐廚垃圾管理的首要環節。通過收集和分析餐廳、食堂等餐飲場所的廚余垃圾產生數據,可以識別出垃圾產生的主要來源和影響因素。利用這些數據,可以設計并實施數據驅動的行為干預措施,如推廣剩菜打包、合理點餐等,以減少餐廚垃圾的產生。此外,還可以通過智能監控和預警系統,實時監測垃圾產生量,及時提醒餐飲場所采取減量措施。
收運優化:物聯網與動態調度。在餐廚垃圾的收運過程中,物聯網技術和動態調度系統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在垃圾收集車、垃圾桶等設備上安裝傳感器和定位裝置,可以實時監測垃圾收集車的位置、載重和運行狀態等信息,可以優化收運路線和調度策略,提高收運效率并降低成本。同時,物聯網技術還可以用于監測垃圾桶的滿溢狀態,及時調度空車進行更換或清理,避免垃圾溢出造成的環境污染。
高效處理:數字孿生與智能控制。在城市餐廚垃圾處理的過程中,數字孿生技術和智能控制系統可以提高處理效率和資源回收率。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模擬餐廚垃圾處理過程,實時監測處理設備的運行狀態和性能參數,預測可能出現的故障和問題,并提前采取措施進行預防和修復。智能控制系統則可以根據實時監測的數據,自動調整處理設備的運行參數和工藝流程,以實現最優化的處理效果。此外,通過數據分析和挖掘,還可以發現潛在的資源回收和利用途徑,進一步提高餐廚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率。
資源化市場:供需匹配與價值延伸。餐廚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是管理的最終目標。通過構建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市場平臺,可以實現供需雙方的精準匹配,促進餐廚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同時,數字技術還可以用于評估餐廚垃圾的資源化價值,為定價和交易提供依據。此外,通過數據分析和挖掘,還可以發現新的資源化利用途徑和市場機會,進一步延伸餐廚垃圾的價值鏈。
數字技術通過重構“數據—決策—價值”鏈條,為城市餐廚垃圾管理提供了高效工具,但其成功需以制度創新破解數據壁壘,以市場機制平衡技術成本,以人文關懷彌合數字鴻溝。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技術倫理(如AI算法公平性)與跨境標準協同(如“一帶一路”認證體系),推動管理范式從“智慧化”邁向“人本化”。
(審核編輯: 光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