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一聲悶響,安全帽結結實實地擋下了從高處墜落的實心球沖擊,體驗者王師傅下意識縮了縮脖子,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這要是沒戴安全帽,后果不敢想……”
在煙臺市工傷預防警示教育培訓基地的“物體打擊體驗區”,來自山東黃金集團的一線礦工們正通過VR設備和模擬裝置,“親歷”各類工傷場景。
4月18日,全省首個聚焦非煤礦山行業的工傷預防警示教育培訓基地在此揭牌,標志著煙臺市在勞動者安全防護領域邁出創新一步。
科技賦能:讓危險“觸手可及”
走進位于萊山區楓林路23號的基地,700平方米的空間內“暗藏玄機”:粉塵爆炸實驗臺上,鋁粉遇火瞬間爆出耀眼光團;VR高空墜落平臺上,體驗者因失重感發出驚呼;機械傷害模擬區,齒輪嚙合裝置將仿真手卷入時,圍觀者倒吸涼氣……
“通過虛擬現實和體感技術,我們將礦山作業中常見的粉塵、機械傷害、高空墜落等風險‘搬’到現場,讓安全教育從‘紙上談兵’變為‘身臨其境’。”基地講解員介紹道。
痛點直擊:破解非煤礦山安全難題
作為全國黃金生產重鎮,煙臺非煤礦山從業人員數居全省前列。數據顯示,塵肺病、機械傷害和墜落事故占該行業工傷總量超過70%。對此,基地現場不僅有涵蓋10類132種職業病的科普和預防宣教片,還特別設置了非煤礦山各類常見職業病的專項展區。
在“粉塵危害”模塊,動態演示采礦過程中揚塵的致病機理;于“中毒危害”專區,模擬井下有毒氣體泄漏的應急處置;更引入創新“安全事故VR平臺”,還原井下塌方、設備故障等復合型事故場景。“過去培訓多是‘填鴨式’講課,現在工人們‘吃一次虧’就記住了教訓。”煙臺市人社局工傷科負責人坦言。
長效護航:從“被動補救”到“主動防御”
除沉浸式體驗外,基地還構建了“預防-救援-保障”全鏈條教育體系。在急救學習區,30名礦工正跪地練習心肺復蘇;工傷保險長廊內,互動屏幕滾動解析最新理賠案例。煙臺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基地每年可承接培訓超萬人次,將納入全市礦山企業崗前必修課,未來還計劃開通‘移動教育基地’進礦區。”
“每一頂安全帽都是生命的盾牌。”揭牌儀式上,煙臺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強調,這座用科技澆筑的“安全堤壩”,正為齊魯大地上的勞動者撐起更堅實的保護傘。
(審核編輯: 光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