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智能機器人、人形機器人關系示意圖(來源:中國電子報)
隨著“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于2025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具身智能、智能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等諸多新概念、新名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眾面前。這些看起來晦澀難懂的科技熱詞,或許很快就將走入商業場景,甚至我們的家庭。它們的定義是什么,相互之間有怎樣的關聯,未來發展前景如何?記者通過采訪專家和系統梳理,希望幫助大家,不再對這些科技熱詞“傻傻分不清”。
從多個角度理解具身智能
盡管具身智能還沒有十分清晰明確的概念,但是業界專家普遍認可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個前沿分支。目前較為一致的定義是,具身智能是指智能體(如機器人、無人機、智能汽車等)通過物理實體與環境實時交互,實現感知、認知、決策和行動一體化。
新能源電池盒機器人智能化生產線
有專家嘗試從與“離身智能”作對比的角度來解釋具身智能。中國人形機器人百人會副秘書長、國地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認為,具身智能主要是基于物理實體,能夠與物理世界進行感知和交互,以及有行動的一種智能系統。它區別于DeepSeek或者ChatGPT等離身智能,以及可能存在虛擬空間、數字空間、信息空間的智能。具身智能一定要有物理的實體,如果說現在的離身智能只是“動嘴皮子”,具身智能需要在物理世界“干活”,是一個“實干家”。
還有專家將具身智能拆分為“具身”和“智能”兩個部分來理解。北京星動紀元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建宇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說,具身智能可以拆分為通用本體和通用智能兩個部分,通用智能應該包含語言的智能、視覺的智能和行動的智能,它可以與各種各樣不同的本體相結合來使用。
從物理形態的角度來看,專家認為具身智能可以“七十二變”,化身為多個物理實體。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王仲遠告訴記者:“具身智能本身代表的是人工智能技術(尤其是大模型技術)能夠走進物理世界,與不同的硬件本體結合,這個硬件可以是一個機器手臂、四足機器人、六足機器人、輪式機器人,也可以是人形機器人?!?/span>
方太廚房智能機械助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中關村智友天使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院長王田苗認為:“具身智能是一個機械載體??梢允侨诵巍C械臂,也可以是輪式,或者是無人機、無人車,甚至也可以是數控機床。不可否認的是,具身智能是一個時代的浪潮?!?/span>
智能機器人、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分支
與“具身智能”一樣,2025年,“智能機器人”也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它的字面意義更易理解,但是與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是怎樣的關系,普通人卻很難清楚。對此產業專家也給出了清晰的定義:智能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人都是具身智能的分支,其中,人形機器人是智能機器人的最高形態。
追覓首創仿生多關節機械手
熊友軍認為,智能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一種表現形式,它也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具有物理的身體,二是能夠與物理世界構成感知、思考、交互和行動的能力。它可以是輪式、輪帶式、復合型、甚至機械臂類型的機器人。與智能機器人相比,傳統的智能化設備沒有安裝傳感器,完全靠程序驅動,不會根據環境的變化做出相應的響應,只是機械地執行,缺少感知、交互和思考物理世界的過程。
“智能機器人融合了視覺感知、學習理解、智能計算等一系列的智能技術,使機器人在環境中能夠感知決策、行動,它其實偏向于一種類腦智能。”宇樹科技副總經理王啟舟說道。
具身智能、智能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人三者存在何種關系?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許彬給出了答案: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是智能機器人走向更高階應用的主要途徑,人形機器人則是智能機器人的最高形態。
兩個人形機器人正在進行足球比賽
陳建宇表示:“人形機器人屬于智能機器人的一類,畢竟整個人類社會工作的環境都是圍繞人類,由人類去建造的,所以人形機器人是非常通用的存在。”
“人形機器人,除了長得像人,應該是功能和思考行為都模擬人的一種機器人,它也被稱為具身智能體的最佳載體?!?熊友軍說道。
“我們可以將人形機器人理解為一個新物種,它是具身智能大家庭中的一員?!蓖跆锩缯f道,未來十年,人形機器人在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機器人)中的占比只有10%左右,在某些特殊領域可能會達到20%。
應用前景廣闊但仍需時間驗證
盡管業界十分看好具身智能、智能機器人,特別是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前景,但是產業專家都一致認為,人形機器人距離大規模落地應用、特別是進入尋常百姓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優必選人形機器人在汽車工廠打工
陳建宇指出,今年人形機器人正處在從科研實驗室向2B(工業/商業)領域應用落地的階段,預計人形機器人將在2030年左右開始進入攻堅2C(家庭)場景的第二道鴻溝時期。
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冷曉琨告訴記者,展廳講解是現階段該公司的人形機器人夸父最常用的應用場景,今年最大的訂單就是讓人形機器人去擔任展廳的講解員。下一步人形機器人將進入工業場景,樂聚與蔚來汽車、北汽越野、一汽紅旗等車企都開展了深度合作,計劃于今年實現批量交付。人們最終的期望還是人形機器人能夠提供家庭服務。在冷曉琨看來,這需要至少3~5年的時間。“人形機器人進入產業化還有10年的‘仗’要打,這已經比我們最初預計的時間提早了很多,人形機器人產業一定會在國內實現爆發式發展。”冷曉琨信心十足地說。
騰訊人形機器人“小五”探索養老場景應用
“人形機器人的應用需要時間的驗證?!蓖跆锩缰赋?,操作的效能、安全和成本這三要素是衡量一項新技術能否進入產業的重要標準。從目前實驗角度來看,擁有智能大腦的人形機器人可能會更加靈活、高效,但從機械操作等能力來看,人形機器人特別是雙足人形機器人的效能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他預計,人形機器人在未來10年內將走進工業、特種、危險等場景,只有經過這些場景的充分驗證后,才有可能進入家庭。
(審核編輯: 光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