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將推動大模型向智能體演進,重點推動AI+機器人、汽車、PC、手機、眼鏡五大應用落地。3月10日,武漢市2025年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行動方案新聞發布會召開。《行動方案》提出,今年武漢市將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推進“10+2”工作體系,即推進10個領域重點工作,突出兩個方面重點支撐,用數據、建場景、優生態、促落地。
武漢市2025年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行動方案新聞發布會
據介紹,當前,人工智能發展加速演進,正在經歷“技術到應用”的關鍵一躍,主要有“三大變化”:一是AI智能體正在深化應用。人工智能正從通用大模型加速向垂直應用賦能演進,智能體是其重要方向,預計將會產生一批商業化的殺手級應用。二是自動駕駛正在深化落地,正在向高階智能演化,邁入規?;涞兀衲闘3級自動駕駛進入量產,L4級示范運營將逐漸擴大。三是具身智能正在深化融合,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將涌現出來。
《行動方案》提出,今年武漢市將推動人工智能的突破性應用。武漢正在推動20多個行業大模型的垂直應用。今年將重點推動大模型向智能體演進,在人工智能產業政策中給予支持。在人工智能核心產業園區中設立智能體空間,支持智能體加快研發和落地應用。
同時,武漢將重點推動AI+機器人、AI+汽車、AI+PC/服務器、AI+手機、AI+眼鏡五大應用落地。AI+機器人領域,加快整機人形機器人研發,支持“楚才”系列10款人形機器人實現小規模量產。AI+汽車領域,推動整車廠提升L2以上智駕車型比例。加快億咖通、極目智能、華勵智行等智能產品上車應用。建設全市統一的智能網聯汽車服務平臺。深化大規模智能網聯車輛示范應用,推動公開測試道路里程達4000公里。AI+PC/服務器領域,加強與國內先進的開源系統合作,推動攀升鼎承、長江計算等企業與大模型企業合作開發AI PC、訓推一體機等產品。AI+手機領域,依托武漢聯想等企業,聚焦AI芯片、傳感器、端側大模型等環節,推動手機向AI手機升級。AI+眼鏡領域,加快靈伴科技、星際魅族AI眼鏡等智能穿戴設備布局,搶占創新發展先機。
武漢將推動適度超前的數字底座建設。在算力方面,加快全市8家智算中心和2家超算中心建設,優化算力調度平臺,今年以來,在AI大模型的帶動下,武漢智能算力平均利用率上漲近20個百分點。運力方面,加快建設全國首批“5G揚帆之城”,爭創全國首批“萬兆先鋒”城市。強化武漢在“光芯片-光纖光纜-光模塊-光器件”的一體化領先優勢。存力方面,現有數據中心36個,折算存力9.83EB。推動高性能存儲芯片擴大市場覆蓋率。數據集方面,加快建設“全國數據流通利用試點示范城市”,聚焦工業制造、科研創新、交通物流等重點行業領域,建設20個高質量數據集。
此外,武漢將推動優化人工智能發展生態。加大初創企業發現和培育。今年,全市三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園區將提供各不低于1萬平方米創業空間,市區各類創投基金加大對人工智能初創項目支持。開展各類創業服務活動,為科創企業提供技術、資本、人才、政策等方面服務。建設人工智能開源社區。在自動駕駛、智慧醫療、數據要素等領域重點開展開源生態建設。依托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北大學、江漢大學等高校,建設開源創新中心,培育一批創新型人才。支持國家網安基地集聚創新平臺和企業,推動AI合規平臺建設,規范人工智能發展。
武漢市中小企業促進中心主任蘇新威介紹,為了確保十個重點任務落實,將做好人才和平臺兩個方面重點保障。
在人才保障方面,一方面注重引進,制定出臺青年科技人才政策,政府政策與企業薪酬疊加,幫助企業引才。批量引進算法工程師、數據標注師、智能駕駛系統工程師等專業化人才。落實子女教育、住房、醫療等“關鍵小事”,對幫助企業引進人才的人才服務機構予以支持。建設國際人才社區、青年人才社區。另一方面注重培育,各類人才計劃加大對人工智能人才的傾斜。加強和高校院所聯動,服務在漢高校增設AI專業,擴大培養規模,并對接企業所需做好產教融合。
在平臺保障方面,一方面服務場景開放創新,在東湖高新區、武漢經開區等區試點建設人工智能“特區”,加強打造開放、共享的創新生態,在交通、醫療、教育、城市管理等領域開放公共數據和應用場景。一方面服務“首發首試首創”。加強創新制度供給,建設場景創新實驗室,支持企業新產品新技術試用迭代,市區共同解決人工智能企業關心的新型生產要素需求,助力企業加快成長。
蘇新威介紹,武漢創新基礎雄厚、人才供給充沛、應用場景豐富、要素成本較低,是人工智能實現從創新到落地的理想之地。我們將竭盡所能,像呵護“襁褓中的嬰兒”一樣,服務好每一位創業者,陪伴他們實現夢想;竭盡所能,像培育“雨后的春筍”一樣,服務好每一家企業,讓他們跑出加速度。
(審核編輯: 光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