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
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能源法》明確了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型的總基調,要求建立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體系。
面對碳排放雙控,煤炭企業如何發力?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懷柔實驗室山西研究院院長孫予罕接受了記者專訪。
煤炭行業必須加快轉型步伐
孫予罕是我國能源科技領域的知名專家,多年來一直從事煤轉化利用研究。
孫予罕表示,碳排放雙控是我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舉措,旨在通過總量和強度兩個維度的管控,更全面、更有效地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如果說‘十四五’時期是各行各業面對‘雙碳’目標的緩沖期,那么‘十五五’時期的碳排放將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煤炭行業必須加快轉型步伐。”孫予罕說。
在他看來,當前,一些煤炭企業轉型動作緩慢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因為企業煤炭賦存條件較好,煤炭生產和銷售“輕車熟路”、利潤豐厚,不愿意面對轉型可能帶來的風險。
二是煤炭企業轉型需要較大資金投入,短期利潤不高甚至可能出現虧損,如果相關的配套政策沒有跟上,容易令企業發展陷入困境。
“無論是從國際發展大環境、趨勢來看,還是從國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來看,留給傳統行業轉型的時間并不多。尤其是煤炭轉化和利用需要依托一系列技術創新,從研發、試驗到落地、生效,本身就需要一個周期。”孫予罕說。
用系統思維解決關鍵問題
孫予罕認為,在轉型發展過程中,煤炭企業應重視并處理好政策應用、產品結構、技術創新、實際發展需求等的關系,堅持系統推進。
“一些產煤省份將逐步制定省級碳排放總量與強度控制方案,明確煤電、鋼鐵、焦化、化工等重點行業的減排路線圖。建議大型煤炭企業建立碳排放動態監測平臺,整合重點企業能耗和碳排放數據,實現精準調控。”孫予罕說。
孫予罕表示,煤炭企業應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做到有進有退、有保有壓。對高耗能產業實行“產能置換+能效標桿”管理,淘汰落后產能,推廣低碳技術。在調整產業布局時,強化煤炭從燃料向原料轉變,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綜合能源,以保促發,做到增產不增碳。
“要按照‘先立后破’的思路,在強化煤炭應急產能和轉化能力戰略儲備的同時,確保復雜條件下煤炭供應穩定。與此同時,要大力推進煤層氣、煤巖氣開采利用,以此解決煤炭價格下滑過渡期的發展問題和就業問題。”孫予罕說。
煤炭加工利用瞄準高端化差異化
孫予罕表示,能源經濟生態重構是必然的發展方向,未來煤炭加工利用產品應走高端化、差異化路線。
“高端煤化工產業是采用先進技術和工藝,生產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化工產品的產業,不僅環境友好,且能帶動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對地方經濟的增長具有拉動作用。”孫予罕說。
他指出,當前,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等已經取得積極成效,但還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將原有產品向更深層次進行加工利用,開發更多更精細化的衍生產品。可通過持續發展煤制高碳烯醇、煤制芳香化合物和煤基碳材料等新型焦煤化工與煤基新材料,持續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把煤炭產業鏈做長、做深,把產業體系做優、做實。可建設可再生能源耦合煤化工基地,開發煤制特種油品和化學品,打造高端碳材料產業鏈。
孫予罕表示,高端煤化工項目投資規模大,回報周期長。煤炭企業要依托科技創新,充分挖掘煤炭本身的價值。
當前,主要產煤省份努力以碳排放雙控為契機,逐漸擺脫“一煤獨大”的發展格局,傳統產業升級、新興賽道培育、制度創新驅動“三軌并行”,將低碳、雙控壓力轉化為經濟增長動力。
“煤炭企業在轉型中需兼顧當前與長遠,平衡好減排目標與民生工作,最終實現從黑色能源產業向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的跨越。”孫予罕說。
(審核編輯: 光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