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商務部等5部委印發《商貿物流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0年商貿物流成本明顯下降,批發零售企業物流費用率降低到7%左右,服務質量和效率明顯提升。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科技信息部調查顯示,2014年批發和零售業企業物流費用率為7.7%,整體上看,2008年以來,我國工業、批發和零售業企業物流費用率呈下降趨勢。
《規劃》指出,“十三五”期間的商貿物流建設主要包括構建多層次商貿物流網絡、加強商貿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商貿物流標準化建設、信息化建設、推動商貿物流集約化發展等多項任務,并將實施城鄉物流網絡建設工程、商貿物流標準化工程、商貿物流平臺建設工程等多項工程。
●批發零售企業物流費用率知多少
近5年來,我國物流成本水平總體呈下降趨勢,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從2010年的17.8%下降到了2015年的16%,2016年上半年進一步下降到14.6%。
商務部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商貿企業物流費用率呈下降趨勢,受益于共同配送等新模式發展,大型連鎖企業物流成本持續降低,配送效率不斷提升。2011~2015年,規模以上連鎖超市商品統一配送率由63.4%提高到76.6%。
不過,雖然物流成本一直在下降,但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仍然高于美、日、德等發達國家,并且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以及印度、巴西等其他金磚國家。
“批發企業的物流一般分為自建、外包或者自建外包兼有等三種形式,像我們這種年銷售額在數億元的企業,自建外包物流都有,一年的物流費用率約占10%的成本。”一位北京農產品流通公司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物流成本中有五成是給了運輸,三成是倉儲管理,在這些成本中,最近兩年增長最快的是人工成本,司機的雇傭費用從6000元漲到8000元,再到10000元/月。”
而按照外包方式,企業則可省去對運輸車輛折舊、司機雇工、乃至部分責任劃分的考慮,“用金錢換精力”。
“在北京,有10多個大大小小的物流基地,而這里面的多是物流公司為客戶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務,這些公司以年度訂單的方式提供服務,自建物流,需要管理倉儲、貨運、人力,很容易出現貨運不飽和的現象,這就造成投入的浪費。而采用第三方是一個較好的辦法,用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上述負責人表示,“北京目前許多大型商超通過與上游供應商整合物流業務,發展商品供應流通信息化,從而實現了成本下降。”
●將有哪些手段降成本?
《規劃》提出,到2020年,商貿物流成本明顯下降,批發零售企業物流費用率降低到7%左右。
“去年以來,多地出臺政策為企業減負,其中降低物流成本亦是這些政策中重要內容。”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經所副研究員郭靜利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升物流的信息化、集約化、標準化,有利于實現物流時間與成本的雙重提效,比如通過采用標準化托盤,將打破以往物流行業各環節標準脫鉤、不匹配的弊端,提升后續一系列裝箱、運輸、多程聯運等的標準化程度。2015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是16%,每下降1個百分點,將帶來6000億元的產值提升。”
2015年8月,全國內貿流通體制改革試點拉開大幕。經過1年試點,標準化給物流帶來的產值節約令人矚目。
廣州市試點數據顯示,經過改革,廣州綜合物流效率提升了3.8%,該市租賃和使用的標準托盤達到83萬塊,物流運營成本下降32%,一線搬運人員減少50%。在人工、土地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廣州市2015年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反而同比下降了0.05個百分點,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
《規劃》提出,要加強商貿物流標準化建設,以“互聯網+”為驅動,推動適應電子商務、連鎖經營、共同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發展的商貿物流設施設備標準化、服務標準化和信息標準化。發展單元化物流,以標準托盤(1200mm × 1000mm)循環共用為切入點,推廣包裝基礎模數(600mm×400mm)和集裝器具,帶動上下游物流標準化水平提高。
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設也成為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構成。
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將深入實施“互聯網+”高效物流行動,構建多層次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發展經營范圍廣、輻射能力強的綜合信息平臺、公共數據平臺和信息交易平臺。運用市場化方式,提升商貿物流園區、倉儲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站點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廣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無線射頻識別等先進技術,促進從上游供應商到下游銷售商的全流程信息共享,提高供應鏈精益化管理水平。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