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研究院)、工業和信息化部新型工業化研究中心主辦的2024賽迪論壇在京舉辦。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在主旨演講中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戰場在實體經濟,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新技術、新要素、新模式的融合應用加速演進,推動了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等生產力要素及其組合的優化,實現生產力的迭代升級。
加快重大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苗圩在演講中表示:“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加快重大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是生成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源泉。”他進一步指出,長期以來,我國在應用技術創新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顛覆性科技創新方面能力不足、效果不佳。如何提升在重大科技創新上的引領性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命題。
“從美國創新史看,重大、前沿、顛覆性技術的創新突破大多產生于企業而不是大學和科研機構。”苗圩舉例說道,比如,美國通用電氣、杜邦公司和貝爾系統,早在1900年左右便建立起企業的工業研究實驗室;最近在全球引發廣泛關注的OpenAI是一個只有9年歷史、700人的中小公司。所以,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在國家重大技術創新的攻關當中要進一步發揮像華為等這樣一批企業的作用。
在苗圩看來,推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以要素組合優化煥發新“要素紅利”,是生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支撐。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要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人才、技術、資本、數據等優質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以數據流引領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推進生產工具創新升級。
當前,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覆蓋了幾乎所有的傳統和新興制造業領域。同時,體系全也成就了我國在各產業鏈的完整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部分傳統產業的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轉型步伐偏慢,中國制造整體仍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
苗圩強調,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牽引帶動現代化產業體系“煥發新機”,是生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要求我們加快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升級,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新型工業化加速生產工具升級換代
“推進新型工業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本途徑。”苗圩認為:“新型工業化加速生產工具升級換代,引領勞動資料效能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等融合應用加速生產工具向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方向迭代。特別是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等非實體形態的生產工具的廣泛應用,極大地豐富了生產工具的表現形態,并且賦能裝備等傳統硬件的生產工具智能化升級,提升了生產效率。
“新型工業化持續開拓新生產場域,促進勞動對象范圍拓展。” 苗圩概括道,工業化是人類不斷增強改造自然能力的過程,新型工業化是對人類對工業發展道路和工業能力邊界的新探索,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勞動對象在類型、數量和分布上出現了極大的拓展,為生產力發展提供了更大的舞臺,激發了新的生產力發展動能。
苗圩表示,新型工業化塑造新型產業大軍,激發勞動者能力躍升。他進一步解釋道,人是生產力當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新質勞動者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最堅實的保障,推進新型工業化是發展方式深刻變革的進程,產業加速向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在不斷地涌現,這些對勞動者素質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既需要深耕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創新型科技人才,也需要能夠適應現代先進技術和裝備、具有知識快速迭代能力、主要從事知識型勞動和復雜勞動的應用型人才。
此外,苗圩還指出,新型工業化推動發展模式創新,驅動生產力要素組合優化。以創新為基本驅動力量的新型工業化不同于以往工業化傳統要素簡單的相加模式,而是推動“新質要素×其他要素”倍增效能。新型生產要素創造社會價值,放大價值創造效應。“我們國家是人口大國、互聯網大國,數據資源十分豐富。所以,我們要利用好優勢,通過挖掘數據等新要素的巨大價值,釋放新的生產力發展潛力,創造新的經濟發展空間。”苗圩說道。
以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如何以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苗圩在演講中分享了四個方面的看法。
一是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圍繞重點領域,推進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加快形成非對稱競爭優勢;加快推進共性技術平臺、中試平臺建設,打通實驗室產品到工廠產品轉化的梗阻;進一步提升計量、標準、檢驗檢測等質量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在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化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二是推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要積極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還要通過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向傳統產業轉型要效益,進一步釋放經濟存量中蘊藏的動能潛力。
三是推動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生產范式的變革是新質生產力躍升的關鍵路徑。在智能化發展方向上,要以通用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賦能新型工業化,進一步釋放數據要素紅利,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在綠色化發展方向上,要以綠色制造實現生產節能清潔低碳,提升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在融合化發展方向上,要以服務型制造等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實現供需兩端精準深度匹配,提升產品服務價值。
四是加速產業人才機制創新。新質生產力的競爭說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要培育建設服務新質生產力需求的人才體系。一方面,要加大產業高素質人才招引和培育力度,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訓適應數字化生產線、智慧工廠、定制化生產的產業工人和相應的軟硬件人才。另一方面,要優化產業人才評價與激勵機制,增強人才獲得感和歸屬感。
(審核編輯: 智匯lucy)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