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重要領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發新一輪產業變革,將對全球制造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并逐漸改變著全球制造業的發展格局。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將促進制造模式、生產組織方式和產業形態的深刻變革。以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新工業法國為代表,主要發達國家圍繞建立制造競爭優勢,加快在信息基礎設施、核心技術產業、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經濟體系等方面進行戰略部署,謀求在技術、產業方面繼續領先優勢,占據高端制造領域全球價值鏈的有利位置。
與發達國家在工業3.0基礎上邁向4.0不同,我國制造業還有相當一部分停留在3.0甚至2.0,只有部分領先行業可比肩4.0。在此背景下,國家出臺《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人才為本,加快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并將“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這一主題貫穿始終。堅持自主研發和開放合作并舉,加快建立現代電子信息產業體系,為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建設網絡強國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撐。
制造強國需要電子信息產業有力支撐
電子信息制造業具有集聚創新資源與要素的特征,是當前全球創新最活躍、帶動性最強、滲透性最廣的領域,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實施《中國制造2025》,促進兩化深度融合,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需要電子信息產業有力支撐,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發展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應用,需要產業密切跟蹤信息技術變革趨勢,探索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構建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產業新生態體系。實施國家信息安全戰略,需要盡快突破芯片、整機、操作系統等核心技術,加強網絡信息安全技術能力體系建設,在信息對抗中爭取主動權。
與此同時,信息產業各行業邊界逐漸模糊,信息技術在各類終端產品中應用日益廣泛,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3D打印等新興領域蓬勃發展。價值鏈重點環節發生轉移,組裝制造環節附加值日趨減少,國際領先企業紛紛立足內容及服務環節加快產業鏈整合,以爭奪產業鏈主導權。制造業、軟件業、運營業與內容服務業加速融合,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不斷涌現,對傳統產業體系帶來猛烈沖擊,推動產業格局發生重大變革,既為我國帶來發展的新機遇、新空間,也使我國面臨著新一輪技術及市場壟斷的嚴峻挑戰。
過去二十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產業規模穩步擴大,關鍵技術不斷取得突破,骨干企業實力逐步壯大,國際地位顯著增長。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支柱產業,對于促進社會就業、拉動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但應該注意到,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核心技術受制于人、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等深層次問題仍很突出,為產業可持續發展以及支撐服務中國制造2025造成較大壓力。強化自主創新,加快突破核心技術環節,構建現代信息技術體系,對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電子信息制造業取得長足進步
電子信息制造業產業實力顯著增強。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發展,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取得了長足進步,產業規模位居世界首位,彩電、手機、計算機產量均居全球首位,電子制造業大國地位愈益凸顯。2014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3萬億元,同比增長9.8%,占工業總體比重達到9.4%,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2014年,我國共生產手機、微型計算機和彩色電視機16.3億部、3.5億臺和1.4億臺,占全球出貨量比重均達50%以上。
重點技術領域不斷取得突破。28納米處理器成功制造;國內首款智能電視SoC芯片研發成功并量產,改變了我國智能電視缺芯局面。國內首條、世界第二條8英寸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專業生產線建成投產,打破國外壟斷,有效提升我國在船舶、電網以及軌道交通車輛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企業實力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14年,第28屆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萬億元,同比增長12.4%,占行業總量近1/4,研發投入強度達4.8%,高出行業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全年研發經費增長均超過收入增速。企業專利成果豐碩,華為首次進入全球創新機構百強,京東方2014年新增專利申請量超過5000件。
制約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的問題和瓶頸仍然突出:
一是電子基礎產業核心競爭力亟待增強。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裝備等電子基礎產業,決定了電子信息產業技術變革方向、產業高附加值環節和產業發展的主導權。長期以來,我國基礎電子領域的追趕和跨越進展緩慢,覆銅板、磁性材料、電阻器、電容器、PCB等產品以中低端為主,電感器、傳感器、IGBT等普遍落后國際先進水平1~2代,集成電路、平板顯示等關鍵專用設備長期依賴進口。這是造成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基礎不牢、根植性弱、附加值低、轉型升級步伐緩慢的根本因素。
二是產業鏈的統合競爭力薄弱。電子信息產業已進入“全產業鏈”競爭時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單一技術和產品競爭轉向平臺和生態系統競爭,產業鏈統合能力日益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受制于核心技術缺失、資本人才儲備不足、商業模式創新能力弱等因素,我國骨干企業當前仍以產品競爭為主,在跨國公司主導的產業生態體系中被邊緣化,長期處于被動跟隨、同質化競爭、低附加值的發展階段。
三是要素成本上升削弱產業競爭優勢。近幾年,勞動力短缺、融資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等帶來了國內企業生產要素成本持續上漲,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海外轉移的風險不斷加劇。生產要素成本的持續快速上漲導致我國對電子信息制造企業的吸引力加速減弱,已經對我國沿海地區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競爭優勢構成嚴峻挑戰,部分地區產業空心化問題已開始顯現。
產業發展
機遇與挑戰并存
當前,我國經濟正在由傳統態勢轉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錯綜復雜,經濟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處于加快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長期結構性問題、關鍵技術受制問題與短期困難相互交織,形勢較為復雜。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信息技術領域創新仍然活躍,正在向泛在、融合、智能和綠色的多元化方向發展。集成電路器件特征尺寸的不斷縮小,12英寸、20nm以下先進產能寡頭壟斷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低溫多晶硅TFT已經成為高分辨率中小尺寸新型顯示AMOLED主流技術。全球信息技術創新成果不斷融入產業跨界融合、全產業鏈整合的商業模式新體系中。小米、樂視等企業的進步加速了智能電視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的“互聯網化”,互聯網企業和傳統彩電企業圍繞智能電視發展模式的競爭將愈演愈烈。
技術融合趨勢進一步強化了產業鏈競爭。國際巨頭圍繞系統平臺升級、應用軟件開發、數字內容集成、硬件更新換代的互動發展,構建“產品+內容+服務”的產業生態系統。同時,全球資本和技術密集型IT產業兼并重組步伐不斷加快,產業的技術、市場、投資門檻進一步提高。全球產業新一輪兼并重組不斷強化寡頭壟斷格局,我國追趕和跨越的難度不斷加大。
產業和信息安全形勢日益嚴峻。“棱鏡門”事件之后,各國高度重視信息產業在國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綜合運用經濟、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手段和資源,強化產業自主研發和產業化能力。一方面,歐美出于國家安全因素對我國通信設備產業的制裁,在未來一段時間還將成為各國壓制我國電子信息領域發展的主要手段,意味著我國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將面臨著信息安全因素的壁壘。另一方面,信息安全形勢日益嚴峻也要求我國盡快擺脫長期以來在上游關鍵材料和重要設備領域受制于美日歐的現象,快速提升較為薄弱的電子基礎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建立和完善自主可控的電子信息產業體系。
四大舉措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緊緊圍繞“構建現代電子信息產業體系,支撐服務中國制造2025”這一中心任務,著力完成“強基礎、促融合、推合作、保安全”四項任務,通過以電子信息產業為基礎,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為重點,來實現軟硬融合、兩化融合、產業與服務融合,助推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目標。
——強基礎。強化自主創新,圍繞產業核心領域薄弱和瓶頸環節,尊重產業發展規律,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推動技術成果產業化,著力提升電子信息產業基礎領域的創新能力,夯實產業支撐《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基礎。
——促融合。把握產業融合趨勢,推動產業模式創新,圍繞產業鏈促進融合配套發展,大力提升智能硬件發展水平,著力推動軟硬融合、制造與服務融合、網絡與產品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形成結構優化、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
——推合作。抓住“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的機遇,引導和支持信息技術企業與傳統工業企業對接,加強“官產學研用”結合,推動應用電子產品和系統研發和產業化,促進安全可靠信息技術和產品在工業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實現以用興業、促進兩化深度融合。
——保安全。大力發展基于自主技術的信息安全產業,支持安全芯片、數據安全等信息安全產品的研發與應用,加快安全可靠通信設備、計算機、打印機、網絡設備等終端產品和信息系統的研發與應用,建立保障信息安全的產業支撐體系,提高產業保障《中國制造2025》戰略信息安全的能力。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