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智能機器人早已在自動化領域預熱多年。這兩年,它的熱度已逐漸從工業自動化蔓延至服務、民生領域。此前,機器人已屢屢有政策層面的扶持,此番發力“智能制造”靴子的落地,進一步肯定機器人等智能裝備在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中意義和作用。在新一輪工業變革中,智能機器人將成為中國制造業迎頭趕上其它工業強國的發力點,屬于機器人的美好時代已翩然而至。
政策撬動市場 千億“蛋糕”待分割
中國對機器人的研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便已開始。由于各方原因,中國的機器人行業此后的二十多年間,一直發展較為緩慢。機器人行業的春天,是伴隨著汽車和電子行業的快速擴張而來。可以說,汽車、電子行業的快速擴張是我國機器人產業步入高速發展期的催化劑。
梳理機器人產業鏈和泛自動化公司,目前中國已形成機器人、博實股份、匯川技術、新時達等機器人龍頭或優質企業;以及以華中數控、秦川發展等為代表的泛自動化公司。盡管,近年中國機器人產業已進入實質性的高速發展階段,但縱觀市場本土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仍有待提高。中國的機器人產業尚在起步階段,難與機器人四大家族(ABB、發那科、庫卡、安川)抗衡。數據顯示,目前國產機器人國內市場占有率不足三層。值得回味與深思的是,去年底在庫卡新工廠落成之時,庫卡方面披露其在中國機器人市場占有20%的份額。
明年,工信部將加快推進智能制造生產模式,選擇鋼鐵、石化、紡織、輕工、電子信息等領域開展智能工廠應用示范,實施流程制造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智能機器人替代工程,推進工業機器人等戰略性領域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此外,工信部還將出臺多項措施,從完善標準體系建設、產業資金支持、搭建產需對接平臺等方面,進一步推廣機器人應用。
來自政策層面的利好,進一步掃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障礙。在經濟和制造業步入發展新常態之下,中國的機器人產業發展將步入爆發期,而率先爆發的則是工業機器人。數據顯示,未來 6 年總安裝量需求范圍在 63.8-176 萬臺套,保守估計 85 萬臺,工業機器人本體總市場在 1275 億。這僅僅是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的市場總量尚未計入。預計 2020 年中國市場達到千億,對于機器人市場千億元的“蛋糕”如何分割,四大家族和本土龍頭企業早已未雨綢繆,有所行動。
四大家族競相落戶上海 暗戰升級
2014年12月17日,安川電機三位一體的新機器人中心開幕,這是個集三大中心于一身的安川電機新地標,匯集機器人中心,解決方案中心,售后服務中心。安川電機新機器人中心的服務范圍除中國地區外,也將輻射中國周邊的亞太國家和地區。
四年前,上海發那科遷入寶山上海機器人產業園后,隨即建設里全新的機器人系統工廠。四年后,上海發那科技術中心及二期工廠竣工落成。發那科一、二期系統工廠擁有全新的機器人技術中心大樓,以及技術應用研究所,各類實驗室等,將主要用于系統集成研發制造、安裝調試和出廠檢查。
無獨有偶,庫卡機器人新工廠也于去年落成,同樣落戶上海。去年年底,庫卡在中國上海松江新工廠舉行了其在華制造的首臺機器人和控制柜下線儀式,庫卡在中國機器人生產的正式啟動,庫卡深耕在華發展進一步升級。
就在工信部發聲進一步推廣機器人應用的前后兩周,安川電機的新機器人中心和上海發那科技術中心及二期工廠先后落成。去年底,庫卡位于上海松江新工廠也正式啟用。至此,安川電機、發那科、庫卡本土化先后趕在中國機器人產業爆發前完成本土化布局。相較其它三家,ABB在本土化方面是先行者。早在2005年,ABB在上海就已成立了機器人全球研發中心,并于同年開始大規模的本地化生產。也因此,ABB在機器人產品研發和拓展方面更顯從容。今年,ABB推出面向未來的人機協作產品-----YuMi雙臂機器人,它的高精確性和柔性為制造和工業過程帶來更多可能
近兩年,四大家族持續加碼中國機器人市場,未來伴隨著中國機器人市場的爆發,四大家族之間對于中國機器人市場的暗戰也將隨之升級。值得一提的是,梳理機器人四大家族在華軌跡,上海成了他們不約而同的選擇。四大家族的暗戰風暴,正從上海狂卷至整個中國。中國本土的機器人廠商們將何以相對?
本土企業動作頻仍 尋求突圍
在四大家族合圍中國機器人市場時,中國本土企業也在逐步發展壯大,他們正在開啟新一輪的技術升級與規模擴張并存的高速成長。
日前,均勝電子和東方精工同日宣告,以收購或參股方式進一步布局機器人產業。均勝電子擬募資11.28億收購德國同行并加碼機器人項目;東方精工斥資3000萬參股科捷龍機器有限公司。
作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的龍頭企業,新松機器人正全力進行全國布局,圍繞機器人“下活”全國一盤棋。新松機器人除在沈陽、上海設立兩個全國總部外,近年先后在落戶杭州和青島,建立區域總部。目前,位于杭州大江東的園區一期已建好,未來將在幾年內完成研發基地的建立,這里將承擔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多種產品設計研發和總裝。而今年7月落戶青島高新區的北方區域總部,將投入36.23億元,建成國家級機器人產業創新平臺。
此外,來自其他行業的企業也在覬覦機器人這塊“蛋糕”,也在不斷地加入陣營,企圖從中分一杯羹。2013年,知名機床制造企業,秦川發展進軍工業機器人減速器,擬投資1.94億元進行9萬套(一期)工業機器人關節減速器技術改造項目建設。同樣跨界布局機器人產業的企業,還有主業為煤炭綜采支護設備林州重機。早于幾年前,林州重機就已開始布局控制系統。
機器人產業的光明前景已無需贅述。就如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所言,機器人將成為撬動現代產業轉型升級的支點,是支撐智能制造的核心要素。正因此,本土企業動作頻仍,左沖右突欲趁勢飛揚。2015年,將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之年,中國本土企業能否突圍關乎智能制造能否順利進行,關乎中國工業能否彎道超車。拭目以待,2015年智能機器人的小時代!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