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實現“雙碳”目標,既是中國對美麗世界建設的莊嚴宣示,也是我國順應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的必然要求。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并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
“雙碳”目標提出3年來,我國加快構建了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有序開展了“碳達峰十大行動”,扎實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和清潔發電體系,使“雙碳”目標日益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引擎。
與全國上下火熱的“雙碳”實踐相伴生的是社會各行業對“雙碳”人才的旺盛需求。近年來,碳排放管理員、環境監測員、太陽能利用工等新興綠色職業不斷涌現,成為青年大學生的重要職業選擇。2022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標識了134個綠色職業,約占職業總數的8%。其中涉及節能環保領域17個,清潔生產領域6個,清潔能源領域12個,生態環境領域29個,基礎設施綠色升級領域25個,綠色服務領域45個,基本覆蓋了綠色生產生活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各個方面。
仔細梳理不難發現,有的綠色職業脫胎于傳統產業,例如目前仍占據主體能源地位的煤炭資源,其清潔化、大型化、規模化、集約化利用等產業發展新趨勢,催生了煤提質工等新職業。在提高國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的過程中,特別是在關鍵技術、核心產品迭代升級和新技術智慧賦能的過程中,急需大量專業人才,這也同樣催生很多新職業。此外,還有的綠色職業產生于我國綠色發展新實踐新領域,例如碳匯計量評估師、綜合能源服務員等。
可以說,綠色職業的不斷“擴容”,一方面源自我們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性成就,一方面源自國家對于實現“雙碳”目標的篤定追求。需要看到,“雙碳”目標的實現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既需要綠色職業從業者發揮所學、盡展所長,為企業綠色發展算好減碳降碳“明白賬”,為產業轉型升級下好節能減排“先手棋”;更需要全社會不斷增強綠色發展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在這個過程中,教育承擔著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責任。教育部在《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中提出,要“加快新能源、儲能、氫能和碳捕集等緊缺人才培養,積極謀劃對傳統能源、交通、材料、管理等相關專業升級改造”“先行建設一批碳達峰碳中和領域新學院、新學科和新專業,在探索、總結經驗基礎上,引領帶動全面加強碳達峰碳中和人才培養”等,為相關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遵循。
當前,要順應我國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的大趨勢大背景,瞄準社會對綠色職業發展的新需求,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一體設計、有效聯動,高校和研究院所應推動現有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創新,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培養與綠色發展相適應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同時,讓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各顯其能,推動人才培養駛上“快車道”。
一是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加強頂層設計,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綠色發展需求和行業企業需求,不斷完善培養方案設置和課程體系。二是加快推動課程、教材、案例庫和基地等關鍵培養要素的建設,聚焦我國綠色發展實踐,吸收各地最新的技術、案例、研究成果,打造高質量課程,經典教材和案例庫,促進產學研教融合。三是重視導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導師遴選標準,從實踐一線、行業前沿選拔導師,搭建平臺,推動校內導師和行業導師一體化的培養、培訓、交流,充分發揮行業產業部門對專業人才培養的作用。四是應加快探索與綠色發展相關的交叉學科設置、更新教學內容、完善職業標準,讓更多有意愿從事綠色發展的青年學子看到綠色職業的發展前景,主動參與到這項事業中來。(周碩 華北電力大學)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