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藥物研發存在難以快速尋找到創新性強且靠譜的藥物新靶點、難以高效率地生成小分子化合物、如何更好地設計臨床試驗方案等痛點,AI的出現為突破這些瓶頸問題帶來了希望和期待。有研究數據顯示,使用AI技術可以縮短新藥發現的周期及減少新藥發現研究耗材,并減少約35%的資金成本。
近年來,不止諾和諾德、默克、阿斯利康、賽諾菲等跨國藥企在AI制藥賽道布局,國內一些藥企、CRO也在積極尋找“AI+”機會。
例如,8月21日,石藥集團港交所公告,與英矽智能和晶泰科技在創新藥研發人工智能領域達成戰略合作協議,結合英矽智能和晶泰科技在創新藥研發領域的AI技術平臺,聚焦于具有高度臨床需求的戰略品種,以AI輔助藥物設計,提高新藥篩選效率和成功率,共同推動本集團創新藥物的研發。
復星醫藥方面今年3月在2022年業績溝通會上對媒體表示已在AI制藥領域布局超過5年,在超聲影像、藥物發現、精準醫療、醫療器械、線上診療等幾大領域均有探索和應用。未來還將從三個層面加碼。包括:在創新藥靶點發現、藥物發現和藥物設計上,既要自主開發,還可能與其他公司戰略合作。在聚焦小分子藥基礎上,公司下一步將考慮布局大分子藥;在精準醫療方面,也可能會選擇與其他公司進行合作;此外,公司還將通過自研和對外合作,積極探索智能手術。
CRO企業美迪西今年上半年披露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公司一直高度關注AI技術的發展趨勢,已與多家AI制藥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充分整合外部技術資源和內部研發能力,實現雙向賦能。公司將結合自身業務,繼續積極探索相關技術在研發業務中的應用。
此外,還有包括藥明康德、云南白藥、泓博醫藥、成都先導、皓元醫藥等藥企也紛紛推進 "AI+" 的布局。
從國內AI制藥賽道的研發進展來看,不少藥企借助AI設計的藥物已取得一定的進展。例如, 劑泰醫藥自主研發了三大AI+核心技術平臺,并借此成功搭建了10余條藥物管線,涵蓋小分子藥物和以mRNA為基礎的核酸藥物,重點布局針對中國及全球臨床需求較大的腫瘤、中樞神經系統及肝病等治療領域。截至目前,劑泰醫藥已完成累計近2億美元的多輪融資。
再比如,英矽智能方面對媒體表示,其已有1款AI設計藥物進入臨床Ⅱ期,另有3款AI參與研發的藥物進入臨床Ⅰ期。據悉,今年6月,公司自主研發的抗纖維化小分子候選藥物ISM001-055已完成II期臨床試驗的首批患者給藥。
在業內看來,AI制藥給藥企藥物研發帶來了新思路,但AI藥物管線面臨的真正考驗來自臨床試驗,這中間“沒有捷徑可走”。
此前,已有核心管線臨床失敗的案例,如英國AI制藥企業Exscientia開發的用于治療強迫癥的候選藥物DSP-1181于2022年7月宣布停止研發,原因是I期臨床研究未達到預期。2023年4月,AI藥物研發公司BenevolentAI也宣布,其用于治療特應性皮炎的局部泛Trk抑制劑BEN-2293的IIa期臨床試驗沒有達到次要療效終點,為此,該公司進行了減員等一系列措施。
可見,布局AI制藥的企業還需要通過臨床試驗的考驗,才能在市場上占據先發優勢。
(審核編輯: 諾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