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存在著無窮無盡的可能。
三人為“眾”,三木成“森”。當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未來道路千萬條的時候,你會如何是好?你該如何選擇?
1972年諾獎獲得者,社會選擇理論和一般均衡理論的大師,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肯尼斯.阿羅認為,
“不確定性是決策過程的基本特征,實際的經濟行為相當部分是由非價格因素支配的。為了避免大數量的不可逆的資本投入,只能通過不斷獲取信息和信號,來減少這種不確定性”。
這實際上就是大數據在今天深受重視的基本原理。所以這個問題,剛剛在12月28日的“中國工業互聯網高峰論壇”上得到了深入的探討研究。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方面的專家、學者和頂級制造企業高管的濟濟一堂,就物聯網、智能制造及工業大數據等前沿話題進行了現身說法,并且一起見證了滿足中國企業定制化需求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樹根互聯的誕生。
在專家們看來,互聯網不是要不要服務工業經濟的問題,而是如何服務工業經濟的問題。這既是工業4.0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們本土的“中國制造2025”所提出的要求。
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媒體雖然對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有著不盡相同的解讀,但從長期趨勢來講,我覺得三五年、十來年之后的設計、制造甚至銷售的流程都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智能制造會解放大量的工人,進而影響和改變就業結構。將來主導工業發展的,甚至不一定是制造業內的資深人士,而很有可能來自于外部、來自于互聯網領域,用全新的模式不斷地顛覆他之前的制造業。樹根互聯正是在這個趨勢下,以“物聯創造價值,制造變得簡單”為公司使命,立足于工業互聯網生態的深度打造,致力引領國內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潮流,從而契合中國制造2025的內涵,契合國家推進制造業智慧升級的戰略構想。
從為智能制造提供支撐的目標來看,樹根互聯旨在成為一個包羅萬象的公共工業互聯網平臺。它的基礎能力首先是幫助工業世界進行數字化管理,將工業制造、生產、運輸、物流的各項流程和器件抽象成數字化的鏡像,從而可以被存儲、被運算,甚至被軟件驅動。這個基礎為智能化創造了物理條件,是平臺的最底層的工作原理。然后在產品和流程智能化的過程中,平臺用動態的數據來表達產品,把物理的世界變作數字的世界,把物理的機器化為數字表達的機器。這些數據可以被優化,可以被更進一步的算法創造出決策能力,既幫助機器實現了智能化,也幫助我們的研發實現了智能化,使智能制造的產品連接成智能制造的產業。其中,數據機器的運行能夠幫助我們了解企業的直接運營情況,提高對金融屬性和背后真相的判斷,為將來的產業鏈變革方面提供方便。
圖注:挖掘機裝配線
再從分享經濟模式來看,我們正在從機器購買向服務購買轉變,樹根互聯作為工業互聯網平臺,能夠支撐這種分享經濟模式在工業領域的實踐,從而在整個智能制造的遠景上實現制造資源的優化。
落實到具體案例上,星邦重工利用樹根互聯的服務,幫助自己達成了超過60%的增長率。這在實體經濟不景氣的今天,可以說是一個奇跡。星邦重工作為高空作業平臺研發、制造和銷售服務專業制造商,對及時采集設備數據、監測設備狀態、為客戶提供預防性的主動服務,有著強烈的需求。通過與樹根互聯的合作,星邦得以成功打造專業的智能服務云,依靠內置傳感器、控制器等物聯感知設備,非常便捷地遠程獲取設備運行參數和工況數據,實現了設備智能化控制及數據的可視化,其智能制造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樹根互聯作為平臺,對企業的快速成長起到難以估量的積極作用。
正如媒體報道所言,“目前中國制造轉型升級之際,大量本土企業需要更懂中國工業、更接地氣、性價比更高、使用更安全便捷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自主研發與開源技術融合共用,高度匹配國家安全戰略需求、打造中國智能制造新四基的樹根互聯,無疑會成為眾多本土企業的不二之選”。
與GE的Predix相比,樹根互聯在各個方面可以說都是不謀而合。無論是通過開放性建立與業界的交互,還是聯結各種工業資產設備和供應商,或者在功能上強調工業數據管理和分析,以及云技術和移動性。樹根互聯所做的不僅僅有連接,還有運營,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堪稱中國的Predix。
工業4.0的概念源自德國,其思路就是在完成工業化和自動化的基礎上,深入結合互聯網技術,發展智能制造,實現充分的定制化和分布式生產。而媒體對樹根互聯的報道有這樣的表述:“中國制造要走向高端,整體提升先進制造和智能制造水平,需要既有深厚工業積淀又有強大互聯網基因的專業平臺提供重要驅動力?!?/span>
圖注:智能化生產線
對比一下,作為工業4.0典型示范案例的寶馬萊比錫工廠,客戶通過互聯網跟流水線進行交流,實時提交個性化需求,流水線根據這個需求及時調配生產資源。高度定制化的生產。這一完整鏈條,在今年初我從萊比錫工廠定制寶馬敞篷跑車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驗和感受。工業4.0引發的不僅僅是軟硬件的變革,而是整個生產方式和生產生態的變革。而據我了解,寶馬已經將這套定制系統逐漸普及到中國官網越來越多的車型。
圖注:智能化生產線
寶馬2015年產銷量230萬輛,平均4.4分鐘下線一輛車。而作為樹根互聯的投資方和主要服務對象,三一集團“平均5分鐘下線一臺挖掘機”。從大型工程機械的角度講,三一的這個成績,與德國人的工業4.0標桿相比,可以說毫不遜色。作為致力于“滿足中國企業定制化需求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樹根互聯的發源,恰恰就是三一用8年時間持續投資10億元,打造的中國最早也是最具價值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從媒體數據上看,它“實現了全球范圍內超過23萬臺工程機械數據的接入,積累了一千多億條工程機械工業大數據”,從而使三一的服務成為了裝備制造業難以企及的神話:“故障維修2小時內到現場,24小時內完成;易損件備件呆滯庫存低于同行業40%以上,每年為下游經銷商降低備件庫存超過3億元……”可以認為,就是樹根互聯的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平臺,有力地支撐了三一的研發、制造、服務等核心競爭力。
回到肯尼斯.阿羅的那個論斷上來,前瞻性不難,真正有難度的是決策時機。對于工業企業而言,這就必須依靠物聯網大數據平臺的幫助。三一集團將其對工業互聯網的實戰積累移植到樹根互聯,正是中國古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忠實履現,這個重磅打造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完全有能力為更多本土制造企業提供更具客戶價值的解決方案。所以,參考三一集團的效率、業績和先進水平,我們可以認為,面對工業互聯網發展方向的千萬條道路,有樹根互聯這“一”個平臺的支持就夠了!
(審核編輯: 智匯小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