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智能制造技術及其產業化發展迅速,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智能制造在我國傳統制造企業的轉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當前中國制造業正遭遇轉型期的陣痛,自德國提出“工業4.0”之后,中國制造業也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行動戰略,希望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融合,促進傳統制造業現智能制造轉型升級。在此形勢之下,與“工業4.0”息息相關的智能制造自然得大顯身手,近年來我國智能制造技術及其產業化發展迅速,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汽車行業引領智能制造發展旗幟
在12月10日舉辦的“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指出,我們應該客觀的認識工業4.0,或者是智能制造。3.0的階段大規模標準化的批量生產方式并沒有改變,只有實現一種大規模定制化的方式才是新的工業革命。智能制造本身應該是一個生態系統,從產品到生產,到服務,德國工業4.0更多的是智能生產。
他還表示,汽車產品是往智能終端的方向走,不僅僅解決出行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復雜的終端。可以通過試點示范,完善我們的法律法規,營造一個好的發展環境,來推動智能汽車的發展。最終還要建立一個智能網聯汽車的生態體系,汽車行業必將是實現智能制造的引領性行業。
技術空心化是電池實現智造的攔路虎
在12月5日舉行的“動力電池技術升級與產業鏈研究”專項課題第三次交流會上,業界一致認為,動力電池工藝與設備企業要走高端化和國際化路線,制定大規模智能制造的路線圖,研究制造工藝、方法和標準,謹防動力電池制造的“技術空心化”。
業內專家還表示,除了打造動力鋰電池的龍頭企業外,也要著力打造生產裝備的龍頭企業,加大對龍頭企業在技術改造、研發創新方面的扶持力度。政府可以提供在政策法規、融資渠道方面的支持,以及專向資金的補貼。企業要加大研發投入,走國際化路線,快速學習國外先進企業的經驗。當然不是說照搬照抄,還是要堅持自主研發,掌握自主知識產權,以中后端推動前端設備的技術進步和提升。
家電業加速智能制造產業化進程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趕超發達國家的突破口,家電企業正在這條路上加速前進。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智能工廠在我國家電制造企業的轉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最典型的代表是海爾“互聯工廠”以及美的“智能工廠”,它們顛覆了傳統制造體系,詮釋了家電工業4.0的理念。進行智能化操作后,目前兩企業的工廠整體效率提升了30%以上,人員由800多人降為500多人。而且相比傳統制造模式的事后人工分析,智能制造可以實時監控,并根據信息反饋進行自我調整。
目前,海爾已經由一個傳統大規模制造的企業轉型成一個“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平臺型企業。相比之下,美的構建的智能工廠同樣利用了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然而美的似乎更加在意整個工廠的“單點極致”。總體而言,中國制造業由傳統制造模式向智能制造轉變,對于國家而言,這是中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選擇,是為了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全球環境下讓我國制造業贏得未來。
新能源車成智能制造后起之秀
當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制造呈現出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繁榮的景象,新能源汽車為汽車制造業帶來的變革效應正在日益顯現。在國家“工業制造2025”、“工業4.0”等指導性戰略的大背景下,智能化制造將成為新能源生產制造的未來趨勢。
此外,智能化制造趨勢所帶來的新能源產業鏈參與者本身在行業中角色身份的變換也是值得關注的。這意味著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零部件企業不僅向集成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還擔負起運營商的角色。而新能源汽車的消費正處在汽車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中,80后、90后人群成為主力軍,個性化和定制化成為新能源汽車消費的新趨勢,而這對新能源汽車生產提出了新的挑戰。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