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電氣巨頭施耐德電氣近日發布《奔向長青——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高管洞察》報告,對14個領域的110余家企業高管進行調研。報告顯示,企業減碳呈現三大趨勢。
首先,企業的減碳意識大幅度提升,相比上次調研(2021年),制定明確碳中和時間表的企業占比從39%提升至54%。
其次,企業的減碳動力正從外壓轉向內生,“社會責任”“降低成本”“下游用戶需求”“品牌價值”“出口因素”成為減碳五大內生動力。
報告指出,此次調研中,除已納入碳市場的企業外,有58%的受訪者認為所在企業在“十四五”期間可能被納入全國或地方碳市場。減碳壓力不僅限于控排企業,調研中有54.1%的非控排企業也提出了明確的碳中和時間表,這個表明很多非控排企業在法律政策的硬性要求外,開始主動布局減排工作。
此外,綠色低碳正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近七成受訪企業認為,綠色低碳的產品或服務可以獲得競爭優勢或溢價。
盡管減碳意識明顯提升,但報告指出,企業在減碳推進過程中依然面臨四大挑戰:一是方向不明,部分企業陷入急于求成的誤區,以抵消代替自身減碳,不具可持續性。
二是路徑不清,多數企業尚未形成清晰可執行的碳中和路線圖,僅19%的受訪企業確定了清晰的減碳規劃。
三是執行不力,沒有足夠的技術支撐減碳落地,近60%的受訪企業表示急需提升工藝減碳和新能源技術。
四是回報不定,企業無法準確地預估和量化投資回報,43%的受訪企業擔心減碳的投資回報不及預期。
企業如何擁抱碳中和?
多位專家建議,將可持續納入到企業經營的核心戰略。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副主任李毅鍇近日表示,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大趨勢與時代潮流。作為承接“碳中和”戰略的市場主體,企業需要尋找與自身發展相融合的減碳之路,將“雙碳”目標與自身核心戰略相關聯,形成綠色低碳核心競爭優勢,走向高質量發展道路。
中歐綠色與循環經濟政策專家、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持續發展與公共事務總監高楊也認為,面對氣候變化加劇、生物多樣性喪失、污染與廢棄物三大環境資源危機,全球都在尋求綠色復蘇,未來10年,可持續發展與數字化將是世界經濟的增長點與核心抓手,也是企業構建新型核心競爭力的機遇所在。同時,他認為,只有全價值鏈各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才能真正實現綠色低碳循環轉型。
施耐德電氣副總裁、公司事務及可持續發展中國區負責人王潔表示,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它要求企業在業務運行、組織機構以及生態鏈上都進行深刻的變革。此番報告也顯示,53%的受訪企業已嘗試進入碳中和相關的新業務賽道。38%的受訪企業設立低碳相關部門或進行職責調整。82%的受訪企業正在著手打造綠色產業鏈。
企業如何處理好增長和減碳的關系?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與業務發展中國區負責人、商業價值研究院院長熊宜表示,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把綠色和減碳作為增長的核心,否則就沒法獲得長期的、可持續的增長。即使減碳有一些短期的成本,但一些新的行業、相對比較先進的企業,還是把減碳作為長期發展的核心動力。因為無論是對企業的客戶、供應鏈,還是在市場上的企業價值,減碳都能帶來更多的認同。
對于當前許多企業面臨的“減碳”誤區,熊宜對記者表示,企業總是期待在節約成本和收入提升等方面的投資能很快獲得成效,常常“摸著石頭過河”,行動先于計劃。比如在數字化、信息化方面,過去有很多企業陸續推出了幾十、上百個系統,結果發現每個都是“孤島”的時候,才認識到應該規劃先行,否則要花冤枉錢。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也是同樣的道理。中國企業在碳中和和可持續發展方面,需要更加重視整體規劃的重要性,這其實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