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關鍵領域
提升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能力
在實現碳中和的進程中,哪些領域是關鍵?《實施方案》聚焦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行業,提出到2025年,成功突破10—15項綠色低碳關鍵核心技術,建成3—5個重大示范項目與工程;新建80家以上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國際聯合實驗室、綠色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基地)等省級創新平臺;培育綠色低碳領域高新技術企業800家左右;建設一支碳達峰碳中和領域富有創新精神的創新型人才隊伍。
1月1日,杞縣50輛新能源純電動公交車開始試運營
據國際能源統計數據,2020年,全球碳排放主要來自能源發電與供熱、交通運輸、制造業與建筑業三個領域,分別占比43%、26%、17%,是碳排放的“大戶”。“能源發電、供熱、制造業和建筑業等重點領域能否有效推動節能減碳,直接關系到我省碳達峰碳中和方案的高質量實施。”中共河南省委黨校科技文化教研部教授張祝平表示。
“電力是未來能源系統碳減排的主力。”張祝平說,能源消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約85%,占全部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約70%,大力降低化石能源發電比例,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能源體系,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一環。
張祝平分析,河南作為北方地區,冬季供暖以燃煤為主,碳排放量大、氮氧化物及其他污染物排放多,而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建筑領域全過程碳排放占碳排放總量的比例較大,供熱和建筑行業的減碳行動,有助于我省加快推進建筑能效提升、提升建筑保溫效能、推動建筑電能替代和綠色建材循環利用,對推進環境與城市可持續發展、降低供熱和建筑領域碳排放具有深遠意義。
如何從根本上解決碳排放問題?《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大幅提升我省綠色低碳技術原始創新能力,實現低碳前沿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重大突破,穩步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同時,明確到2030年,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綠色低碳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形成規模,在風能、光伏、特高壓輸電、儲能和氫能等領域占領國內技術制高點,國家級、省級綠色低碳高能級創新平臺形成體系,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構建完善,綠色發展內生動力顯著增強,高質量支撐我省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目標。
洛陽循環經濟園區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
十大行動精準發力
持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為推動碳排放量較高的重點領域通過科技創新減排,《實施方案》提出,要加強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涉及技術研發、技術創新、應用示范、成果推廣、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多個方面,同時提出了10項具體行動。
在能源領域,《實施方案》提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技術創新行動。聚焦河南省能源發展戰略任務,開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利用技術研究,推動風能、太陽能、地熱等安全、清潔、低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研發,重點研發氫能綠色制取、安全儲輸和高效利用關鍵技術,加快智能電網、先進儲能、特高壓輸電等關鍵技術研發。
在工業領域,《實施方案》提出加快低碳與零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創新。以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等高耗能行業為突破,重點研發低碳燃料與原料替代、短流程高效低碳生產工藝等;以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為突破口,實現工業優勢再造;研發綠色低碳工藝,推動低碳流程重構和數字化智能轉型,拓展數字賦能和智能制造覆蓋面。
在城鎮化和交通領域,《實施方案》提出加強城鄉建設與交通運輸低碳零碳技術攻關。圍繞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目標,加強綠色低碳建筑建造、建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攻關;開展綠色低碳建材及建筑部品部件、光儲直柔、建筑電氣化等關鍵技術研究;研發交通污染與降碳協同治理、載運工具污染排放凈化控制等技術,推動構建綠色高效交通運輸體系。
河南能源集團研發新技術,提升煤礦災害治理效率和效果
同時,結合我省科研、產業和資源優勢,著力提升負碳及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技術創新研發能力;在可再生能源、綠色氫能、新型儲能、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等領域,重點開展可再生能源及綠色能源的高效生產與利用技術;根據我省典型區域資源稟賦、產業特征及區域定位等特點,探索典型區域的低碳化高質量發展新途徑。
《實施方案》還提出,面向我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需求,加強頂層設計,系統謀劃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高效組織體系;加大綠色低碳領域創新型企業培育力度,完善“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梯次培育機制;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的對接合作,推動高端研發機構、高層次人才及綠色低碳先進成果落地轉化。
落地推廣是重點亦是難點
加強科技創新 資金供給是關鍵
“目前制約高科技低碳技術落地推廣最重要的因素是高成本問題。”張祝平說,由于高科技低碳技術前期研發資金投入較大、研發時間較長、資金回籠較慢,加之部分高科技低碳技術處于產業化階段初期,成本居高不下,阻礙了高科技低碳技術的推廣落地。
對此,《實施方案》推出經費支持方案,通過發揮財政科技投入對全社會綠色低碳創新投入的引領、放大、示范、增效作用,統籌創新研發專項等資金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研究,加強科技創新供給;優化多樣化財政資金支持方式,引導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加大綠色低碳研發投入。
同時,鼓勵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向綠色低碳創新鏈的各個環節集聚,形成與創新鏈緊密關聯的資金鏈,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科技投入體系。
如何讓高科技低碳技術可以順利落地實施?張祝平提出了他的建議:一是要推動國有企業示范引領。加快國有企業實施低碳工藝革新和數字化轉型,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構建綠色低碳智能制造體系,形成以點帶面的良好示范效應。
二是對重點企業實施能源結構調整。對于供電、供暖等高耗能企業要優化電力裝機布局,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先進高效煤電機組占比、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占比持續提升;運用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持續降低交通、傳統制造等行業的能效比率。
三是引導企業加大科研攻關力度。積極引導省內企業加強低碳零碳負碳重大科技攻關,強化創新協同,布局研發清潔煤電、先進儲能等一批攻關任務,打造氫能等領域原創技術“策源地”。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