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特爾在其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中表示,新一代工藝Intel 4的生產已準備就緒,預計將隨Meteor Lake處理器的推出,在2023年下半年量產。這也意味著相當于7nm工藝制程的Intel 4將在今年首次實現大規模量產。英特爾此前在7nm芯片工藝方面“難產”許久,Intel 4若如期量產,意味著英特爾在工藝制程追趕上邁出了一小步:如今英特爾在工藝制程方面的對手三星和臺積電,已經在3nm甚至2nm制程中展開了“拉鋸戰”。即將推出的Intel 4工藝對英特爾而言有多重要呢?種種跡象表明,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Intel 4工藝是英特爾對更先進制程的“試金石”。
相比前代工藝性能大幅提升
雖然,Intel 4的量產將比預計晚了一些,但是從多方面可以看出,英特爾在Intel 4制程方面可謂是下足了功夫,各方面性能都有了很大提升。
英特爾公布的數據顯示,Intel 4的鰭片間距降至30nm,上一代Intel 7的間距為34nm,縮小了12%。此外,接觸柵之間的間距也由上一代的60nm降至50nm。最下層的最小金屬間距為30nm,相比Intel 7間距減少了25%。
此外,Intel 4的高性能庫的單元高度為240nm,是Intel 7單元高度的0.59倍。Intel 7的單元面積為24.4K nm2,Intel 4為12K nm2,后者是前者單元面積的0.49倍。
因此,英特爾稱Intel 4的密度比Intel 7增加了兩倍,晶體管的尺寸減少了一半,這意味著英特爾仍按照傳統的、全節點晶體管密度的摩爾定律發展流程推進。
Intel 4工藝和Intel 7工藝的參數比較
來源:英特爾
Intel 4也是首個基于EUV極紫外光技術的FinFET工藝,每瓦性能可提升20%。在使用EUV后大大減少了制造芯片所需的步驟和掩膜數量。據此前披露數據,使用EUV光刻后的Intel 4所需要的掩膜數量比Intel 7 減少了20%。且Intel 4還可實現工藝層面21.5%的性能提升以及相同性能下多達40%的功耗減少。
與競爭對手縮小差距
Intel 4的出現,使得英特爾在先進制程領域與臺積電、三星這兩大競爭對手縮小了差距。雖然,如今臺積電、三星均量產了3nm芯片,且三星已經量產了第二代3nm芯片,但相比較而言,Intel 4依然有其亮點。
公開數據顯示,在7nm節點上,三星的晶體管密度是0.95億個/mm2,臺積電是0.97億個/mm2,而英特爾的Intel 4預計將達到1.8億個/mm2。可見,雖然英特爾在7nm制程上有所“掉隊”,但性能并沒有“掉隊”。同一制程下,英特爾的晶體管密度比臺積電和三星高出了80%以上。此外,到了3nm節點,臺積電的晶體管密度大約是2.9億個/mm2,三星只有1.7億個/mm2,相比較而言,英特爾7nm的晶體管密度略高于三星的3nm節點。
雖然以上數據不能100%反映各家的工藝技術水平,還需要考慮到鰭片間距、柵極間距、最小金屬間距、邏輯單元高度、功耗、成本等方面的問題。但就摩爾定律關注的晶體管密度指標來看,在同一制程工藝節點上,英特爾的優勢巨大,甚至相比臺積電、三星更新一代的制程工藝也同樣具有一定的領先優勢。
Intel 3還會遠么?
業界普遍認為, Intel 4的出現很大程度是在為Intel 3的量產做準備。不難看出,英特爾在Intel 4上對一些新技術進行了大膽嘗試,包括使用EUV光刻——這也是為EUV光刻在Intel 3中使用做了重要的開創性工作。公開資料顯示,雖然英特爾在Intel 4中嘗試采用了EUV光刻,但并不會為Intel 4打造高密度庫,只是將其視為一個純高性能節點。未來將在Intel 3中打造高密度庫,并寄希望于Intel 3成為更“長壽”的EUV節點。此外,Intel 3 在設計上與Intel 4可以完全兼容,且無論是英特爾設計團隊還是晶圓代工服務團隊,均更專注于Intel 3的開發,甚至鼓勵客戶提前采用Intel 3制程技術來對芯片進行設計。
為何英特爾會如此寄希望于Intel 3?Intel 3或許是英特爾打入前列市場陣營的關鍵制程節點。
英特爾各制程節點引入不同技術的時間線
英特爾在此次財報中表示,Intel 4和Intel 3是英特爾部署EUV的第一個關鍵節點,意味著在晶體管的每瓦性能和密度層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首個采用RibbonFET(GAA工藝)和PowerVia技術的Intel 20A與Intel 18A制程工藝已完成內部測試。將繼續按計劃在2025年取得晶體管性能和功率性能的領先地位。
可以看出,Intel 3是英特爾最后一代使用FinFET晶體管技術的工藝。由于更換新的工藝架構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進行磨合,因此若完全寄希望于首次采用GAA工藝架構的Intel 20A與Intel 18A制程工藝來打開市場,并非易事。這也是為何三星初代使用GAA工藝架構的3nm芯片良率較低的原因,同時也是臺積電選擇拖到2nm制程才開始使用GAA工藝架構的原因。
可見,采用FinFET晶體管技術的Intel 3,在前期有Intel 4來“打前戰”之后,技術會更加全面、更加成熟,同時也沒有更換晶體管技術帶來的風險,良率也將更加穩定,更容易得到市場的青睞。
芯謀研究企業服務部總監王笑龍表示,英特爾對市場節奏掌握得比較好,也為其爭取了更多機會。“如今晶圓代工市場情況并不佳,屬于波動期,在此階段英特爾采用Intel 4來‘打前戰’把新技術磨合好,更有利于未來市場情況回暖后,再利用Intel 3來打開市場。此外,雖然英特爾在制程節點上看似落后臺積電和三星,但是若芯片性能與競爭對手相近,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那么英特爾仍具備一定的競爭力。”王笑龍說。
(審核編輯: 智匯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