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各樣的科技成果正在逐漸豐富我們的生活,從智能手機的興起到4G或者5G技術的普及,這些技術正在瘋狂地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要知道很早之前出門購物不帶錢這種行為還是個笑話罷了。從前人們根本不敢想象當我們融入虛擬世界或者當虛擬世界進入現實會是什么樣的體驗,雖然現如今的技術仍然不足以讓我們真正到達理想中的程度,但是這兩項技術特別是VR技術已經有了非常良好的開端,不再是一眼望不到頭的道路。那么我們不妨回過頭來想一想,不管是VR技術還是AR技術,這兩種技術最原本的使命是什么呢,當年人們為什么會選擇研發這兩種技術呢?
其實無論是AR還是VR,增強現實與虛擬現實的概念早在幾十年前就有了,那么問題是當時的人們為什么還要區分VR與AR呢?為什么不把VR和AR統一為一個整體?
首先,從本質上來說VR與AR就是兩種技術,由于這兩種技術的終極形態不一樣,所以需要進行區分。
AR的最終使命
AR技術是增強現實,增強現實的使命不是放棄現實而是在現實的基礎上進行增強,說明一點就是以現實為載體將虛擬信息承載在現實中,通過各種數字信息的疊加讓人與信息的交互變得更加高效,使其變得更加深刻而富有視覺體驗。
VR技術被稱為虛擬現實,VR技術的使命是通過虛擬而超脫現實,就像《黑客帝國》《盜夢空間》所提及的意識領域,以及一些作品中提及的完全沉浸式游戲體驗,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某些特殊的手段或者特殊的設備將使用者大腦中的意識收集并上傳至服務器中,使所有的使用者可以在人為創造出的虛擬空間中進行游戲交互等等,在這個過程中使用者一直會處于休眠的狀態。
綜上所述,就可以發現,AR的最終形態是由現階段的一體機頭顯,分體式AR眼鏡逐步進化為與普通眼鏡一樣輕薄的AR智能眼鏡和MR(混合現實)智能眼鏡,然后就是視網膜級別的AR隱形眼鏡,最終階段就是直接疊加在眼前疊加數字信息的腦機接口,通過大腦直接影響我們的視覺。
就現階段來說,AR眼鏡貼近普通眼鏡這個進化還算是比較靠譜的,預計5到10年之后就可以真正實現這個階段了,至于后面像是視網膜級別和腦機接口級別只存在于傳說和設想中,但是筆者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技術也終將突破瓶頸,真正達到最終形態。
VR的最終使命
至于VR的理想形態就更有意思了,因為VR的理想形態是完全沉浸,那按理來說在用戶使用VR的過程中,用戶應該是在休眠狀態,就像睡覺做夢一樣,但是這個方案也是屬于現在的科技根本無法觸及的意識領域,所以大眾的期待并不會特別高。這也可以理解,畢竟這詳細說起來就有點不切實際了,大眾不會去刻意追求意識形態上的沉浸,而是盡量地符合實際從物理分辨率、重量、佩戴體驗、安全性、空間感等多個角度來去不斷地優化。因此才會出現VR一體機這種每年都在追求輕量,PCVR不斷追求更高畫質視場角以及通過全彩VST,讓用戶能夠在使用中不脫離現實環境以增加安全性和使用場景的情況。
那么從融入現代社會日常、生活日常的角度上來說也不會有人選擇帶著VR眼鏡走出家門走在大街上;從倫理道德和生活習慣上來講人們也不會選擇將遮住半張臉的設備戴在臉上出門逛街,除非迫不得已,如地球的空氣被污染人們無法正常呼吸,或者處于太空環境下之類的。最主要的是目前的SLAM(同步定位與地圖繪制)技術在運動中是無效的,就是說使用者在汽車上或者飛機上眼前的畫面是飄忽不定的,所以無法在出行的路上使用VR。從這個角度來看AR就不一樣了,基于光波導顯示技術AR眼鏡完全可以像普通眼鏡一樣透明,且重量方面,大部分的3Dof AR眼鏡產品已經可以做到100克以內,而6Dof的AR眼鏡隨著時代的發展相信可以做到更輕量。
總的來說,無論是AR還是VR都有著各自不同的使命,從最終的階段來說AR與VR本身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極端,那么在未來,當AR與VR都實現了各自的使命之后,人們的生活將會有著怎樣翻天覆地的改變呢,非常令人期待!
(審核編輯: Mar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