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脫殼、去皮、通芯、漂洗、烘烤……從一朵朵碧綠色的蓮蓬到一顆顆乳白色的蓮子,這十幾道工序缺一不可,而機械化讓這一切變得簡單了——
2022年采收季,廣昌縣的白蓮種植戶第一次體會到蓮子加工全程機械化帶來的高效。頭陂鎮頭陂村村民羅華種有100多畝白蓮,“七八月期間,隔天就要采摘一次,每次能采大概500公斤的蓮蓬,直接送到鎮白蓮機械加工社會化服務點,六七個小時后就能拿到加工好的通芯白蓮,比以前省事多了!”
在羅華的記憶里,加工蓮子是一項費時費工的細致活。每年蓮蓬采收的旺季正好是學校放暑假的時間,“基本上家家戶戶加工蓮子都是全家老小齊上陣”。
由于蓮蓬采摘后必須當天完成蓮子加工,第二天蓮子就可能腐壞變質,加工的低效率成為蓮產業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
21世紀初,該縣針對產業發展需求,開始著手白蓮加工相關機械研發,并于2010年左右推出蓮子剝殼、去皮一體機,又于2018年研制出蓮子脫蓬機。
由此,該縣通芯白蓮加工逐步實現了部分環節的機械化。“然而,整個加工工序只要有一個環節還沒實現機械化,產業發展就仍然存在堵點。”該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管委會主任劉凰說,園區把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作為一項重要目標任務,具體到白蓮產業,在配套建設廣昌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推廣白蓮良種繁育及其配套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和生態種養技術的基礎上,把加大白蓮加工機械自主研發力度、推動全程機械化作為重要著力點。
在產業園平臺的支持帶動下,以廣昌興蓮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為龍頭的一批蓮子加工機械研制企業得到快速成長,形成競爭合作態勢,為原有機器設備升級改造、新機械的研發打下了堅實基礎。
近兩年,由廣昌興蓮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帶頭研制的蓮子通芯機攻克多個難關,成功推向市場。至此,該縣白蓮加工具備了全套機械設備。
有了白蓮加工全套機械設備,并不意味著加工環節就可以順利實現機械化。因為對于多數蓮農來說,種幾畝白蓮就購置全套的設備是不現實的。即使對于種植大戶來說,配備全套設備也意味著既要有一筆資金投資固定資產,也要有廠房并配備相應的污水處理等環保設施。
雖然種有100多畝白蓮,但羅華認為自己再投資購置機械設備,建個白蓮加工廠并不是明智的選擇,何況除了兩三個月采收的季節,這些機器一年里的大部分時間要處于閑置狀態。
針對這種狀況,產業園將建立白蓮采收機械加工社會化服務點作為推動加工機械化、讓小農戶搭上農業現代化快車的主要措施。目前,根據種植分布,已在5個鄉鎮建成10個社會化服務點,并配備了污水處理廠。其中赤水鎮章甫村社會化服務點于2022年3月動工建設,7月底完成竣工。頭陂鎮服務點也于2022年7月建成投產。
服務點或由政府成立平臺公司投資運作,或由政府投資建成后,資產歸屬當地村集體,所獲取的收益循環用于發展村集體經濟、發展社會事業和鞏固提高脫貧人口收入。農戶采收蓮蓬后可就近送往服務點,支付加工費享受機械化加工服務。
一斤加工好的通芯白蓮有150至200粒。用人工加工的話,相當于近200粒蓮子要經過多次手工處理,而蓮子去掉包裹的一層薄膜,最是費工費時。
之前,羅華在采收蓮蓬的當天要雇用幾十個工人。“為避免腐壞變質,蓮蓬采回來后當天就要加工完,用柴火烘干,幾乎每次都要忙到晚上12點多。”去年蓮蓬采收后直接送到社會化服務點,幾個小時后就烘干好蓮子了。“而且剝殼去皮一斤才0.35元,比其他小作坊便宜了一半,全部加工成烘干蓮子加工費也只需要每斤1.6元,比原來人工成本低了很多。”
有了機械加工的高效率,羅華已將擴大種植規模列為發展計劃,“2023年要爭取種到四五百畝”。
“在白蓮初加工上實現了規模化和全程機械化,可為蓮農提供‘一站式’服務。目前每日可加工通芯白蓮7500公斤,可滿足全部加工需求。”頭陂鎮副鎮長謝大康介紹,該鎮社會化服務點購置了5臺剝蓬機、20臺蓮子脫殼去皮一體機、10臺自動通芯機、10臺烘干機等最新設備。
據介紹,新建的各個社會化服務點通過配備污水處理廠等環保設施,實現了白蓮加工環節的綠色環保,也為產業可持續發展開啟了新篇章。
(審核編輯: 智匯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