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了第14部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2):落實“雙碳”目標的政策和實踐》。綠皮書表明,全球氣候變化形勢日趨嚴峻,給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挑戰。我國堅定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圍繞“雙碳”目標積極構建“1+N”政策體系,以實際行動為國際碳中和進程作出重要貢獻。
適應氣候變化、提升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風險能力極其重要和緊迫
2022年,世界各地高溫、干旱、暴雨等災害頻發,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夏天,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影響。我國也經歷了罕見的極端高溫,平均氣溫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高溫日數為歷史最多,區域性高溫熱浪事件為歷史最強。2021年格拉斯哥氣候變化大會凝聚了未來十年全球致力于加速氣候行動的共識,然而當前國際形勢紛繁復雜,給全球氣候治理再添變數。在近期閉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第27次會議(COP27)上,各方同意批準設立“損失與損害”基金成為此次會議最重要的成果。作為國際氣候治理進程中一次過渡性會議,COP27在許多關鍵議題上依然面臨復雜局面。
圖為COP27會議現場 圖片來源:聯合國新聞網
綠皮書指出,2022年夏季罕見的持續高溫干旱警示我們,適應氣候變化、提升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風險能力極其重要和緊迫,需采取構建氣候變化風險早期預警體系,開展氣候變化綜合影響評估,提升重點行業領域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適應韌性,建立高溫與人體健康預警平臺和跨部門適應行動試點等舉措。
綠皮書表示,全球關于努力使1.5℃溫控目標可及、本世紀中葉前后實現碳中和、加強未來十年行動力度等方面已形成了基本共識,但如何實現低碳轉型的路徑依然不夠清晰。
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加強氣候變化減緩行動刻不容緩
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陸續發布三個工作組報告,對全球氣候變化面臨的嚴峻形勢,以及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途徑和政策措施進行了全面評估。通過分析工作組報告要點,綠皮書揭示了對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和脆弱性的新科學認識,并指出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加強氣候變化減緩行動刻不容緩。
綠皮書還指出,自IPCC啟動評估報告編制工作以來,中國積極參與報告編制,在氣候變化研究領域中的總體貢獻和影響力不斷提高,發揮了建設性作用。從IPCC評估報告的中國作者人數來看,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參與IPCC的評估工作。文獻引用情況顯示,中國學者在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的總體貢獻和影響力正得到更多認可。
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甲烷是全球增溫貢獻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控制甲烷排放對于各國達成氣候目標意義重大。綠皮書通過分析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附件一中國家向聯合國提交的國家信息通報(NC),以及中國最新的國家信息通報和兩年更新報告(BUR),系統總結了國內外甲烷排放現狀、來源特征、分領域政策措施以及甲烷減排效果和目標,指出甲烷控排的關鍵技術和管理政策體系有待健全,并提出要加快甲烷減排關鍵技術攻關,編制并出臺甲烷減排行動計劃等政策建議。
綠皮書還指出,塑料治理進程幾乎與氣候治理進程形成“鏡像”。我國“雙碳”目標的提出和全球塑料治理進程開啟對塑料低碳轉型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堅持公平、各自能力和參照國情原則,推動建立公平有效的塑料治理體系。
在全球“碳中和競賽”中跑出“中國加速度”
“十四五”時期既是圍繞碳達峰目標、加快推廣應用減污降碳技術的關鍵期、窗口期,也是著眼碳中和愿景、抓緊部署低碳前沿技術研究的攻堅期。
綠皮書表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新能源開發利用、新能源汽車、能效提升等相對成熟技術的大規模、高比例應用,對智慧能源、零碳建筑、低碳供熱等示范技術的產業化轉向,對工藝脫碳、大容量儲能、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等前沿技術的研發儲備等提出更高要求。當前,我國綠色低碳技術發展已取得一系列積極成效,如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電網,光伏產業技術水平全球領先,可再生能源領域專利數、投資、裝機和發電量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等,但同時,我國綠色低碳技術也面臨瓶頸難題,要加強統籌、完善機制、示范引領、加大投入力度、分類指導,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特別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之一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未來,中國將立足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地實施碳達峰行動,更加堅定、更加自信地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