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特爾、臺積電、三星等晶圓代工領先廠商已相繼宣布,將在歐洲建設晶圓代工廠。英特爾宣布將斥資880 億美元在歐洲建廠,其中包括在德國建設兩座晶圓廠(生產 2 納米制程芯片)、在意大利建設封裝廠、對原有愛爾蘭工廠進行擴產。與此同時,臺積電傳出在德國建廠的計劃;三星也宣布晶圓產能倍增計劃,計劃瞄準車用芯片市場在歐洲建廠。
不過,烏克蘭局勢造成的能源危機,以及歐洲當地化學品、氣體供應商設備投資意愿低、供給不足等供應鏈上的不穩定因素,依然是阻礙各大晶圓代工廠商在歐洲布局的潛在問題。
晶圓代工廠商奔赴歐洲建廠
今年以來,各大晶圓代工廠商紛紛宣布了在歐洲建廠的計劃。SEMI在其最新季度的《世界晶圓廠預測報告》(WorldFab Forecast)中宣布,預計全球半導體行業將在2021至2023年間開始建設的84座大規模芯片制造工廠中投資5000多億美元。《世界晶圓廠預測報告》顯示,從2021年到明年,歐洲將有17座工廠開工建設。
今年3月,英特爾對外表示,計劃近期在歐洲投資超過330億歐元來推動當地芯片制造業發展。根據投資計劃,英特爾在德國的投資將占據較大份額。英特爾計劃投資170億歐元,在德國馬格德地區建立兩座半導體工廠。據了解,施工將于2023年上半年開始,生產將于2027年上線,工廠主要用來生產2nm以下的芯片。
英特爾在愛爾蘭的投資金額同樣不小。英特爾將在當地投入120億歐元來擴大現有工廠的產能和提升服務能力。英特爾在意大利的投資也高達45億歐元,還將在法國建立一個新的研發中心。同時,該公司還計劃在波蘭和西班牙進行投資,布局研發、制造和代工服務。
三星近期也將目光轉向了歐洲。在《芯片法案》等政策推動下,歐洲正在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迫切希望將本地發展為半導體制造中心。這或許是三星近期表露在歐洲投資建設新晶圓代工廠的重要推動因素之一。
近期,三星電子為其合作伙伴和客戶舉辦了技術論壇。在該技術論壇上,三星分享了加強汽車半導體業務的意愿,隨后業內傳出三星計劃在歐洲投資建立新晶圓廠的消息,目標客戶正是歐洲的汽車電子廠商。業界認為,因為歐洲當地集聚了大量整車和零部件企業,所以三星如果要加強其汽車芯片代工業務,就有必要在歐洲建立新工廠。
當前,臺積電正與德國就在當地建廠事宜進行談判,二者有望在選址和政府補貼上達成一致。據悉,臺積電希望在德國制造16至28納米制程的芯片,其中包括可以為德國及歐洲提供市場急需的汽車芯片,新廠選址地點可能在“薩克森硅谷”,即德國東部薩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頓地區。
針對歐洲建廠傳聞,臺積電總裁魏哲家在10月召開的法說會上指出,臺積電將會持續增加擴產布局,不排除任何可能性。不過,臺積電將根據客戶需求、商業機會、運營效率和成本來進一步確定擴產計劃。
總體來看,此次英特爾、臺積電和三星等廠商紛紛選擇在歐洲建廠,大概率是在相關政策支持下做出的決定。今年2月8日,歐盟推出《芯片法案》,旨在提升歐洲芯片研發和創新能力;11月23日,歐盟成員國同意投入超過430億歐元用于發展芯片行業,旨在扶持本土芯片供應鏈。
在歐洲投資布局并非易事
然而,各大晶圓代工廠商在歐洲的投資與布局同樣面臨著一些潛在問題。首先就是供應鏈的不穩定因素。業界表示,過多晶圓廠可能會導致當地半導體上游材料供應鏈壓力增加。大規模新建晶圓廠需要強大的化學品、材料供應鏈,但目前歐洲化學品供應鏈極不穩定。具體來看,歐洲當地化學品、氣體供應商設備投資意愿低且供給不足,導致相關供應鏈跟進速度緩慢。
第二個問題是歐洲半導體產業鏈的短板較為明顯。根據歐盟公布的數據,在半導體供應鏈上,歐盟在設備制造領域的市場份額為23%,在原材料/硅片領域占14%,在芯片設計領域占8%,而在IP/電子設計領域,僅占2%。創道硬科技合伙人步日欣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歐洲在半導體產業鏈中的部分環節存在短板,而這些短板無法僅依靠市場化手段來彌補,加速半導體產能向歐洲回流還需要更多舉措。
第三個問題與歐洲較小的市場規模有關。現階段,歐盟所產芯片僅占全球份額的不到10%,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第三國供應商。近80%的芯片生產目前集中在亞洲。以消費電子市場為例,當前最大的消費電子市場在中國。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董敏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消費電子產業年產值高達6萬億元,消費電子行業終端產品產量占全球70%以上。其中,手機、PC、電視等主要電子消費產品產量均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出貨量超過一半以上的比重。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芯謀研究分析師張亞并不看好各大晶圓廠商在歐洲建廠的前景。他表示,歐洲離半導體產品的主要市場更遠,目前只有汽車半導體的主要市場在歐洲。
下游市場規模較小還會進一步導致產業鏈的協同難題。在步日欣看來,下游有足夠大的市場,才能推動上游芯片制造快速落地發展,因此如何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將是歐洲振興半導體產業的最核心問題。
較高的人力和環境成本是歐洲面臨的第四個問題。步日欣特別強調了人才成本問題。他表示,半導體制造雖然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但對人才能力要求較高。一個合格有經驗的Foudry線工程師需要長期培養,這個過程并非一蹴而就。
歐盟各國之間資源的整合是各大晶圓廠商在歐洲建廠時需要考慮的第五個問題。TrendForce集邦咨詢分析師喬安對記者表示,由于歐盟成員國數量較多,各國都希望半導體廠能夠設立在本國內以享有地利之便。這不僅能夠增加當地的就業率,也能夠提升本國的高科技水平。
“如果半導體廠商在某一國家設廠,就必須優先解決稅務問題,以及與其他成員國之間的公平性問題。”喬安表示,這不僅需要提供更多資源,避免各成員國在經濟發展方面產生不均衡問題,歐盟內部也必須處理嚴格的環境影響評估、水源及環保等問題。
(審核編輯: 智匯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