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31日,第四屆世界智能安全大會(ISC 2022)在北京和線上成功舉辦。會議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和世界汽車工程師學會聯合會(FISITA)主辦、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Automotive Innovation》、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汽車振動噪聲與安全控制綜合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承辦。
為尋求汽車自動駕駛安全解決方案,打造世界級技術交流平臺,ISC 2022圍繞人工智能、預期功能安全&測試評價、信息安全、人因安全和智能防護5大主題展開,各國專家學者圍繞智能安全話題展開主題演講。
本次大會邀請了50+重磅報告,線下部分吸引了300余人現場參會,網上觀看量超過15萬次;國際青年科學家沙龍網上觀看量超過30萬余次。本屆世界智能安全大會(ISC 2022)受到全球領先的高校、研究機構、整車/零部件/科技公司的高度關注,為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安全發(fā)展提供良好的平臺。
推動全球實現自動駕駛安全第一
大會開幕式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趙蓮芳主持,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現場發(fā)表致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Automotive Innovation》主編李駿院士,FISITA主席、FISITA智能安全工作組主席Nadine Leclair和FISITA CEO Chris Mason發(fā)表在線致辭。
張進華指出,安全是汽車產業(yè)發(fā)展的永恒主題。自動駕駛汽車的出現為實現道路交通“零事故、零傷亡”的美好愿景提供了可能,同時也使傳統(tǒng)安全問題與新型安全問題疊加。針對智能網聯汽車的發(fā)展,應加強智能網聯汽車標準法規(guī)體系建設和完善、建立健全法律法規(guī)與標準體系,打通自動駕駛汽車商業(yè)化應用的法律法規(guī)全鏈條,構建國、行、團標協(xié)同的標準體系,以標準引領技術發(fā)展。世界智能安全大會,是交流自動駕駛新技術的國際性平臺,聚集了全球領先的高校、研究機構、車企和科技公司,希望與會的各位嘉賓能通過這個平臺充分交流,共同努力推進自動駕駛技術進步和產業(yè)發(fā)展。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先生現場致辭
李駿院士指出,智能網聯汽車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yè)轉型升級的重要戰(zhàn)略方向,智能網聯汽車對提升汽車駕駛安全、改善交通效率、實現低碳出行都將產生巨大作用。到目前為止全球尚未實現自動駕駛安全第一的目標,ISC大會將始終把推動全球實現自動駕駛安全第一的目標作為宗旨和使命。
Nadine Leclair指出,ISC是全球的交流平臺,并介紹了大會的歷史和背景。她指出隨著交通密度的增加,安全問題是巨大的,自動駕駛不斷發(fā)展的同時我們必須及時公開的討論安全問題,以尋求解決方案。
Chris Mason指出,ISC是FISITA和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共同打造的智能安全國際技術交流平臺。ISC匯集汽車產學研各界精英,分享他們在智能安全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和戰(zhàn)略,從而推動整個行業(yè)的進步。Chris Mason表示《智能安全白皮書》第一版的發(fā)布受到了大家的廣泛關注,關于電子化主題的《智能安全白皮書》第二版已初具雛形,期待明年與大家分享。
自動駕駛安全挑戰(zhàn)及創(chuàng)新理念
主旨演講由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副院長李升波教授主持。主旨演講邀請了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黨委書記王建強教授,密歇根大學教授、Mcity負責人、智能交通研究中心負責人Henry Liu,一汽總經理助理兼研發(fā)總院黨委書記、院長梁貴友和寶馬集團汽車安全副總裁Dominik Schuster做主旨演講。
王建強指出,“新四化”發(fā)展趨勢下,交通對象間耦合關系不斷增強,作用機理動態(tài)演變,安全問題成為高等級智能汽車大規(guī)模應用的主要障礙。并介紹了汽車智能安全內涵與研究范疇,聚焦高等級自動駕駛發(fā)展過程中智能安全共性科學問題,探明汽車、交通參與者與環(huán)境各要素間的耦合關系,嘗試建立汽車智能安全領域全新體系架構,梳理可行發(fā)展思路與解決途徑。最后,深入探討未來高等級自動駕駛智能安全技術發(fā)展趨勢與最佳實踐。基于全階段、多維度、系統(tǒng)化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汽車智能安全可為邁向高等級自動駕駛提供基礎保障。
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黨委書記、教授王建強發(fā)表主旨演講
Henry Liu指出,自動駕駛車輛達到人類駕駛員同等安全水平,目前仍十分具有挑戰(zhàn)。最核心的安全差異問題“長尾挑戰(zhàn)”,依舊是自動駕駛系統(tǒng)當前亟待解決的最大難題之一。“長尾挑戰(zhàn)”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定義,一般指自動駕駛車輛即使經歷了公共道路百萬公里數的路況測試,仍不能完全覆蓋各種各樣的低概率安全關鍵復雜駕駛場景。報告中,揭示了高維駕駛環(huán)境中安全關鍵場景的稀缺性是 "長尾挑戰(zhàn) "的根本原因,即所謂的“稀缺問題(Curse of Rarity)”。
梁貴友指出,智能網聯市場份額持續(xù)擴大、用戶需求愈加成熟、安全關鍵技術模塊突飛猛進,智能網聯汽車即將產生重大變革,需要用“可以全部推倒重來、必須歸零創(chuàng)新構建”的思維重新定義技術圖譜。在這個背景下,中國一汽將承擔民族品牌的使命和責任,產品和技術并行,攜手產業(yè)鏈共同發(fā)展,推進汽車產業(yè)生態(tài)構建。
一汽總經理助理兼研發(fā)總院黨委書記、院長梁貴友發(fā)表主旨演講
Dominik Schuster指出,與傳統(tǒng)的被動和主動安全系統(tǒng)的開發(fā)相比,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的安全系統(tǒng)開發(fā)有著根本性的不同。不管在方法、流程還是工具上,都必須進行全新的設計。對于ADAS系統(tǒng)來說,駕駛員作為 "安全機制 "的一部分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安全開發(fā)過程中需要考慮人類的因素。
會議期間,由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副研究員,CAICV預期功能安全工作組執(zhí)行副組長王紅,針對L3 SOTIF自動駕駛測評方法發(fā)布了《智能網聯汽車預期功能安全場景庫及測試評價關鍵技術》。
產學研各方的創(chuàng)新和準入準備交流
大會期間,設置了互動研討及4場專題技術分論壇,同時7位專家接受了記者采訪。
互動訪談環(huán)節(jié)由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汽車產業(yè)與技術戰(zhàn)略研究院(TASRI)院長,世界汽車工程師學會聯合會終身名譽主席,《Automotive Innovation》主編趙福全主持。本次圓桌論壇邀請高校、整車、解決方案供應商及政府相關部門的專家到會交流,圍繞高級別自動駕駛產業(yè)化挑戰(zhàn)、產學研各方的創(chuàng)新和準入準備等進行深入交流。互動訪談嘉賓包括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長君,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講席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曲小波,一汽研發(fā)總院代理副院長兼智能網聯開發(fā)院院長周時瑩,Applus+ IDIADA中國試驗場總經理David Gallegos和華為Fellow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政策與標準專利部部長萬蕾。
4場專題技術分論壇包括,預期功能安全與測試評價分論壇、信息安全分論壇、人因安全分論壇、智能防護分論壇。同期還舉辦了國際青年科學家沙龍——人工智能與自動駕駛。
采訪環(huán)節(jié),一汽研發(fā)總院代理副院長兼智能網聯開發(fā)院院長周時瑩,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周青,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副教授、黨委副書記聶冰冰,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副研究員、CAICV 預期功能安全工作組執(zhí)行副組長王紅,國汽智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總經理、首席技術官、國家智能網聯 創(chuàng)新中心首席技術專家、清華大學客座研究員尚進,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設計創(chuàng)意學院雙聘教授馬鈞,吉林大學長沙汽車創(chuàng)新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陳芳分別接受了采訪。
智能網聯方面,周時瑩表示整車廠和算法科技公司的智能駕駛產品,并不能完全符合一汽現在用戶的市場需求,一汽以用戶需求和體驗為主導。對于銷量和迭代的問題,她認為用戶喜歡嘗鮮,對車廠來說投放出去的軟件產品和功能不是一次性投放到100%,要無線接近99%,有很大的長尾效應,需要(車廠)不斷針對不同用戶和市場的需求,周期性迭代。同時,她表示政府和監(jiān)管機構沒有完全的信心把市場開放,L3級自動駕駛的商業(yè)化是品牌個性創(chuàng)新與安全風險的雙刃劍。
一汽研發(fā)總院代理副院長兼智能網聯開發(fā)院院長周時瑩
智能防護方面,周青提出“自動駕駛+智能防護”,針對自動駕駛車輛碰撞事故前1-2秒的時間窗口期,周青表示,(通過智能防護)最大限度實現事故規(guī)避。聶冰冰表示,學術角度智能防護的對象有2個,人(車里的駕駛員、車外的行人)與車上的電池;目前在事故場景模擬、測試等技術層面,以及法律層面存在局限。
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周青
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副教授、黨委副書記聶冰冰
預期功能安全方面,王紅提到,場景對預期功能安全非常重要,很多企業(yè)在建設自己的場景庫,積累數據優(yōu)勢。目前還存在基礎理論缺失,場景庫預期功能安全建設、預期功能安全線下開發(fā)、測試評價環(huán)節(jié)、工具鏈建設四個方面,目前都存在難點。
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副研究員、CAICV 預期功能安全工作組執(zhí)行副組長王紅
智能信息安全方面,尚進表示,安全產品一定要做到車規(guī)級的,必須跟技術軟件和增加操作相融合,要和自動駕駛數據處理周期相結合。
國汽智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總經理、首席技術官、
國家智能網聯 創(chuàng)新中心首席技術專家、清華大學客座研究員尚進
人機交互方面,馬鈞指出目前智能座艙里的堆料特別多,同質化嚴重;如何幫助整車廠找到自己的基因,是研究目標。陳芳提到,未來汽車尤其到了L3級以上的自動駕駛之后,很多預警都將通過聲音傳遞,車內的音響系統(tǒng)也將更加個性與定制化;另外情感交互、氛圍交互以及車外交互都會依賴聲音。她認為,聲音交互有很大的商業(yè)價值,不僅在駕駛安全方面,還有“聽音識車”的品牌價值。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設計創(chuàng)意學院雙聘教授馬鈞
吉林大學長沙汽車創(chuàng)新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陳芳
(審核編輯: Model)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