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恩施的湖北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蘑菇中毒重點實驗室通過專家評審,成為全國第一家蘑菇中毒重點實驗室。實驗室將開展毒蘑菇的資源調查,建立技術規范,強化蘑菇中毒的預防和救治。
菌菇含有人體自身不能制造的8種必需氨基酸以及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同時還有較多的鮮味活性物質,使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從而備受人們推崇。雖然常見的可食用菌菇都已經實現大規模人工培育,但人們對采摘野生菌仍然樂此不疲,因此誤食有毒菌或加工不當導致中毒的事件屢見不鮮。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統計,2010-2020年我國共發生10036起蘑菇中毒事件,超過3.8萬人中毒,788人救治無效死亡。蘑菇中毒已經成為我國最嚴重食品安全問題之一。
我國已知的毒蘑菇有400多種,其中不少與可食用蘑菇外形相似,僅依靠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征,即使是經驗豐富的研究者也很難完全辨認。針對蘑菇中毒的科普可以有效減少因加工不當導致的中毒事件,卻很難避免誤采誤食與可食用蘑菇形態近似的有毒蘑菇。因此預防蘑菇中毒的關鍵是找到能夠準確鑒別毒蘑菇的方法。
此外,有毒蘑菇含有多種毒素,不同種類的有毒蘑菇含有的毒素成分不同,因此發生蘑菇中毒事件后,盡早準確識別毒素種類對于降低蘑菇中毒對身體的傷害以及死亡風險有著重要意義。而蘑菇進入消化道后通常已經失去形態特征,無法依靠形態學方法進行鑒定。
精準鑒別蘑菇種類往往需要借助專業的實驗室檢測分析儀器。針對有毒蘑菇檢測,目前已經有了較多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譜法、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等方法都可以同時檢測出蘑菇中的多種毒素。
其他檢測方法也在不斷發展,如2021年中國農科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針對常見有毒蘑菇,建立了以內轉錄間隔區(ITS)為靶標的環介導等溫擴增(LAMP)技術,通過實時熒光和可視化兩種檢測方法,可在40分鐘內實現有毒蘑菇的精準特異性檢測。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地衣多樣性與適應性進化團隊甚至研發了一種劇毒蘑菇的快速檢測方法,可通過快速檢測試劑盒3-5分鐘內完成含有鵝膏環肽毒素的劇毒蘑菇檢測工作,適應實驗室、野外、衛生所等多種場合。
蘑菇中毒重點實驗室配備了超高效液相色譜—高分辨飛行時間質譜聯用儀、超高效液相色譜—三重四級桿質譜聯用儀等設備,建立了蘑菇毒素靶向篩查數據庫,滿足湖北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重點實驗室的標準,為蘑菇毒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實驗環境。在此基礎上,實驗室將努力建設成為全國的蘑菇中毒防治技術應用和推廣基地,為蘑菇中毒事件的預防、處置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
(審核編輯: 諾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