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際碳公平問題及全國碳市場的省際分配效應
由于省際貿易的存在,我國各省在生產者責任視角下(碳排放量計入生產者)和消費者責任視角下(碳排放量計入消費者)的碳排放量存在差異。
“我國自主碳減排承諾的實現機制及其省級分配效應研究”課題組研究顯示:
我國在生產者責任視角下碳排放量較高的省份均為化石能源生產較為集中或自身產業結構偏向重化工業的省份,而消費者責任視角下碳排放量較高的省份多為經濟發達省份;
省際貿易中隱含的碳排放轉移對各省碳排放量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隱含碳凈轉入省份多位于西部或屬于欠發達省份,且為能源產業較為密集或者重化工業所占比例較高的省份,在省際貿易中為外省承接了部分碳排放,而隱含碳凈轉出省份多為經濟比較發達且產業結構中以高附加值產業為主的省份,通過省際貿易將部分碳排放轉移到了外省;
在省際貿易中,我國部分發達省份不僅讓外省承擔了部分碳排放,而且獲得了來自外省的GDP凈輸入,在碳排放空間分配及經濟效益上均處于絕對優勢地位,而部分位于西部地區的省份則處于絕對劣勢地位,更多省份的情況則是處于二者之間,在省際貿易中或者對外省凈轉出碳排放但付出了經濟代價,或者獲得了經濟利益但卻為外省承接了部分碳排放;
總體來看,我國存在省際碳排放空間分配不公平的現象,即省際碳公平問題,且生產者責任視角下我國省際碳排放空間分配不公平性相比消費者責任視角有所增強。
與此同時,由于各省在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等方面存在差異,且全國碳市場的運行將導致資本和勞動等生產要素在省際之間的流動,因此不同省份在全國碳市場中所交易的配額量、所處交易地位(賣方或買方)以及受到的經濟影響會存在較大差異,即省際分配效應。
本課題組研究顯示:由于省際分配效應的存在,全國碳市場將對各省競爭力產生不同影響,一些省份因為產業結構偏向重化工業或者能源結構過度依賴化石能源導致其在全國碳市場中面臨較高的減排成本,而一些省份則憑借其在產業結構或能源結構方面的優勢可在全國碳市場中獲得可觀的經濟收益,并且這種影響會隨著全國碳市場機制設計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為了順利實現碳達峰及碳中和目標,未來全國碳市場的設計及運行需要考慮省際碳公平問題及省際分配效應。首先,在各省碳排放配額總量的確定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我國存在的省際碳公平問題,綜合分析各省在生產者責任視角和消費者責任視角下的碳排放量,對西部欠發達省份以及能源產業或重化工業較為密集的省份給予適度傾斜以確保其必要的發展空間,實現各省碳排放配額總量的合理分配。
同時,由于省際分配效應的存在,全國碳市場運行可能導致化石能源生產大省或重化工業占比大省面臨較高的碳減排成本,從而對其經濟增長、財政收入、就業及居民生活等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國家可以通過適度的碳排放配額拍賣收入對這些省份予以轉移支付,支持其節能減排及結構調整,緩解省際分配效應帶來的地區之間不公平性加劇問題。
適時引入碳稅作為全國碳市場的有益補充
碳稅作為另外一種基于市場機制的碳減排手段,已在全球多個國家得以實施,并經實踐檢驗后被認為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政策工具。迄今為止,我國選擇了將碳交易作為實現碳減排目標的重要手段,尚未將碳稅政策納入國家碳減排措施。
然而,碳交易和碳稅二者各有特點,一般來說碳交易比較適合排放點集中且易于監管的企業,但如果要將眾多排放量較小或者不易監管的企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實施起來則存在一定困難,而碳稅相對靈活的特點正好可以彌補碳交易這一不足,適宜作為全國碳市場的有益補充。
“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的經濟影響”課題組研究顯示:在僅有部分重點行業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的情況下存在碳泄漏現象,即部分未參與碳交易的行業碳排放量相比碳交易實施之前將有所增加,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全國碳市場的減排作用,而對這些未被納入碳交易的行業征收碳稅可以有效避免碳泄漏現象;另外,在達到同樣減排目標的情景下,對未參與碳交易的行業征收碳稅,除了可以增加政府收入之外,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碳交易價格,從而降低碳市場覆蓋行業的碳減排成本。
在碳達峰及碳中和目標下,可以預見我國將采取多種措施大幅降低國內溫室氣體排放量,并大力促進可再生能源及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的發展。考慮到全國碳市場運行可能存在的碳泄漏現象以及形成所有行業企業共同減排的良好局面,我國應適時引入碳稅以規范碳市場未覆蓋行業企業的碳排放行為,并可以利用碳稅收入支持我國可再生能源及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的發展。
我國從2018年開始征收環境保護稅,限于當時形勢未將碳稅列入其中,在當前我國全社會積極實施碳達峰及碳中和目標任務的背景下,在現有環境保護稅中增設碳稅稅目,對全國碳市場未覆蓋行業企業適時開征碳稅具有可行性。(來源: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 節選二 龐軍|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審核編輯: Mar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