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李永華 | 湖南報道
三一重工智能化制造車間
中聯重科 200 多臺高端裝備從天津港發往土耳其
中聯重科攪拌車智能智造工業園生產車間
近兩年來深陷下行周期之中的工程機械行業迎來難得的好消息。
11月7日,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0月,針對26家挖掘機制造企業進行統計,銷售各類挖掘機2.05萬臺,同比增長8.1%,為今年以來最大同比增幅。
有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工程機械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2407.34億元,同比下滑25%;歸母凈利潤159.10億元,同比減少50%。不過,從單季度表現看,第三季度歸母凈利潤下滑僅為7.6%。
中聯重科副總裁郭學紅坦言,上一波的高峰,從2016年開始啟動一直到2021年的4月份,景氣周期結束。這兩年,新冠肺炎疫情、經濟結構調整、房地產下行等各種不利因素疊加,工程機械制造業進入一個相對不景氣的周期。
盡管如此,這一輪周期中,工程機械各龍頭企業的表現與2012年開啟的衰退周期并不相同——巨頭們業績確實下滑,但均有數十億元的利潤。今年前三季度,整體上市后的徐工機械(000425.SZ)營收751.10億元,同比下降19.82%,凈利潤46.76億元,同比下降31.33%;三一重工(600031.SH)營收591.65億元,同比下降32.98%,凈利潤35.97億元,同比下降71.38%。而上一輪周期的底部,2015年,三一重工凈利潤只有496.10萬元,處于虧損邊緣;山推股份(000680.SZ)2015年虧損8.76億元;廈工股份(600815.SH)2015年、2016年虧損額分別為10億元、26.9億元。
起起落落之間,中國工程機械各大企業均發生了巨大變化,鍛煉出對抗周期的新肌體。
智能化完成,“我們基本上不會受周期的影響了”
10月31日,工信部公示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項目名單,在今年首次提出的“數字領航”方向,共有8家裝備制造企業入選,其中就包括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
資料顯示,“數字領航”的目的是打造一批技術實力強、業務模式優、管理理念新、質量效益高的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標桿。
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中聯重科的力度堪稱“Allin”。按照規劃,在其總部所在地長沙,中聯重科將騰退現有各大園區,轉而建設占地面積超過萬畝、總投資約千億元的中聯智慧產業城,將集聚中聯重科在長沙市內五大園區的成熟裝備制造產業,以及新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關鍵零部件產業。
中聯重科提供的資料顯示,中聯智慧產業城將匯聚8個全球領先的燈塔工廠、300條智能產線,600多項產線專利技術,1個國際標準秘書處。建成后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工程機械綜合產業基地,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每30分鐘可下線1臺混凝土泵車,每18分鐘可下線1臺起重機,每7.5分鐘可下線一臺高空作業平臺產品,每6分鐘可下線一臺挖掘機。
中聯重科副總裁孫昌軍介紹,如今,中聯智慧產業城已進入“邊建設邊投產”階段,挖掘機械智慧園實現全線投產,“挖掘機械智能制造示范工廠”項目入選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
不光是中聯重科,數字化、智能化也是全行業的選擇。柳工黨委書記、董事長曾光安表示,智能化、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在行業得到廣泛應用,傳統技術的成熟和新技術的研發是行業洗牌動因之一,并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認為,數字化是穿越周期的法寶。
三一集團董事、高級副總裁代晴華稱,完成智能制造改造以后,三一就擺脫了周期的束縛。2011年,三一集團有員工7萬余名,其中一半以上是工人,銷售額最高是750億元。隨著智能制造程度的不斷深化,其年銷售額是上個周期峰值的一倍以上,一線工人卻減少了一半多。“如果未來3000人完成3000億元,我們基本上不會受周期的影響了。”
資料顯示,目前,三一集團已規劃46家燈塔工廠建設(國內45家,國外1家),投資114億元,27家已建成達產,燈塔工廠人效提升46%,2022年全部建成,預計年收益超40億元、投資回收期僅為2到3年。
不光是生產制造實現智能化,工程機械產品也正變得越來越智能。
曾光安說,柳工充分發揮國家唯一的土方機械工程研究中心的平臺作用,探索電動化、智能化、無人化、大數據等前沿科技,研制出全國首臺5G智能遙控裝載機,實現千里之外操控設備施工作業;行業首發3款無人駕駛工程機械,引領行業進入無人駕駛新時代。
今年8月,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會長蘇子孟總結道,各企業加大投入,一批大型無人駕駛礦用自卸車、裝載機、挖掘機等實現工程應用,具有輔助操作、狀態管理、機群管理、安全防護、特種作業、遠程控制、故障診斷、生命周期管理等功能的智能化工程機械在實際應用中解決了施工難題,滿足了用戶需要。
國際化提速,我國工程機械企業銷售總份額首次排名第一
蘇子孟介紹,協會根據海關數據整理,工程機械產品出口額由2012年的191.6億美元,上升到2021年的340.3億美元,增長了77.6%。海外研發、制造、營銷、服務、人力資源等進一步完善和提高,成為擴大國際市場,樹立國際品牌的有力支撐。
國際化,已經成為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對抗周期的另一法寶。
根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11月7日公布的數據,今年挖掘機出口銷量89453臺,同比增長67%,占總銷量比重提升至41%。
中聯重科負責海外業務的副總裁王永祥介紹,之前海外市場絕大多數都是歐美日韓企業占據,國內工程機械經過30年的發展,整個產業升級與產品競爭力提升非常明顯,從2021年全球50強榜單來看,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企業在全球50強企業中的銷售總份額也首次排名第一,超過美國,從上年度的17.7%激增到24.9%,位列全球工程機械市場首位。
“目前,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容量大概占全球市場的1/5,同時也說明海外市場還有非常廣闊的市場需求。”王永祥說。
三一重工公告顯示,2022年1—9月,公司實現國際銷售收入258.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3.7%,較上半年加快10.8個百分點。
三一集團董事、執行總裁兼總工程師易小剛認為,國內市場慢慢飽和,未來,海闊天空的是在國際市場,中國制造業到了現在的水平之后,慢慢地走向國際市場,去和國外的競爭對手競爭。
近兩年,中國工程機械為何在海外市場狂飆突進?
王永祥認為,中國工程機械近兩年來海外市場的高速發展,一方面是由于疫情之后海外經濟的復蘇,對工程機械需求增加,但更主要的是中國工程機械的產品競爭優勢持續增強,經過國內施工環境考驗的產品,性能在全球來講都極具競爭力。
此外,“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實際上是展現中國供應鏈優勢的典型代表。同樣性能或者性能更好的產品,成本、售價往往可能比歐美產品更低,產品競爭優勢顯著。”“中國高端產品的出口已經處在一個轉折突破的關鍵點,進入了快速擠占國外品牌的一個發展階段。”王永祥說。
在易小剛看來,中國工程機械產品之所以能在海外與巨頭們競爭,離不開智能化帶來的產品質量提升與成本優勢,“如果我們的智能制造沒有上去,那也不一定有優勢。”
普茨邁斯特(業內稱為“大象”)曾經是全球混凝土機械行業排名第一的企業,后被三一重工收購。“現在,‘大象’的員工到這里來一看我們的智能制造,他們都驚呆了,現在我們也要把智能制造的經驗搬到歐美去,降低歐洲工廠的成本。”易小剛說。
雖然處于高增長之中,王永祥坦言:“中國產品的最大短板是品牌,客戶的認知可能還有一個過程。”
易小剛認為,國家品牌很重要,不管是哪家中國公司的產品,“到了國外,人家不會說三一的怎么樣,中聯的怎么樣,徐工的怎么樣,都認為這是中國的產品,現在也行了!”
如其所言,在海外,中國工程機械產品正獲得越來越好的口碑。
王永祥說,海外客戶使用之后,發現中國產品的性能、質量比想象的要好很多。“一旦我們進入海外市場,讓客戶有機會了解中國制造的工程機械之后,就會很快在當地市場擴散,如東南亞、中東、拉美、非洲等市場。”
券商研報分析稱,2022年一季度,我國出口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地區銷售額占比分別為41.5%、23.3%、12.0%和8.8%,我國工程機械出口金磚國家銷售額占比也在逐年提升,其中以巴西和俄羅斯的增長最為明顯。
易小剛介紹,工程機械產能走出去,一個重要原因是鐵建、中建等公司在國際上承接大量工程,“把中國的工程機械帶出去了,到處都能看到中國的工程機械”。
海外市場猛增之后,各企業的全球化發展方式也在持續深化變革,本地化是共同選擇。例如,2009年,柳工印度工廠建成投產,標志著柳工從海外營銷向海外制造的轉變。到今年上半年,柳工在海外已有4家海外制造工廠、5個研發基地。
王永祥介紹,中聯重科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市場網絡、服務體系遍布全球125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建立30多個子公司和10個生產基地,境外的本地化員工將超過2000人。“對全球市場的分析顯示,中國工程機械在海外的拓展至少可以保持5~10年的增長。中聯重科將持續加大對海外人財物的投入。根據規劃,我們要在未來3年里實現海外業務每年50%以上的增長,未來5年的海外業務發展將具有高增長韌性與確定性。”
(審核編輯: 智匯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