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國已構建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終保持在80%以上。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6%的經濟增長,能源的消耗強度累計下降了26.4%,探索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中國式能源發展道路。
放眼國際,世界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演變,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開啟新征程。2020年9月,我國鄭重向世界宣布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步伐不斷加快。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國將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多位能源專家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錨定“雙碳”目標,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必須協同能源低碳轉型與能源安全,逐步推動能源供應體系由傳統化石能源為主體向非化石能源為主體、安全可持續的方向轉變。
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
發展非化石能源是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主要途徑,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
近十年,我國能源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非化石能源保持躍升發展勢頭。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已經突破了11億千瓦,比十年前增長了近3倍,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的比重超過30%。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的規模和在建核電裝機規模穩居世界第一。2021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6.6%,比2012年提高6.9%,非化石能源消費量約占全世界消費總量的四分之一。
如今,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下,大力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已經成為我國能源發展的主旋律。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能源發展作出指示。其中,2022年1月24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進行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促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有序發展光能源、硅能源、氫能源、可再生能源?!?/span>
10月17日,國家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任京東在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首場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下一步,我們按照黨的二十大要求,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堅定不移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span>
任京東還表示,要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大力推進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高質量發展,推動水電、核電重大工程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積極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著力推動電網主動適應大規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廣的分布式能源的發展。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告訴記者,“自我國提出‘雙碳’目標以來,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在此背景下,全球能源供應緊張,世界各國將能源安全問題擺在了突出位置。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國將積極穩妥推進‘雙碳’目標,也進一步堅定了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的決心,這就要求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實現新能源躍升式發展。但能源轉型與能源安全并行不悖,要科學處理能源發展的短期與長期目標問題?!?/span>
清潔高效開發利用化石能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
當前,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決定了短期內以煤炭為主體的能源體系尚難改變。因此,在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大規模增加的同時,仍需要發揮煤炭的安全托底保障和煤電的基礎性調節性作用。而這也是當下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的內在需求。統籌煤炭保供和降碳發展,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是兼顧能源轉型和能源安全的必然選擇。
過去十年,我國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成效顯著。煤炭消費的比重已經降至56%,比2012年降低了12.5%,近十年年均下降1.4%,是歷史上下降最快的時期。實施煤電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程,90%以上的煤電機組達到與天然氣發電相當的排放水平。
按照《“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我國要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嚴格控制鋼鐵、化工、水泥等主要用煤行業煤炭消費。大力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新增煤電機組全部按照超低排放標準建設、煤耗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國家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章建華于2022年5月發文指出,“根據發展需要合理建設先進煤電,大力實施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十四五’期間改造規模合計6億千瓦左右。”
油氣是當今世界地緣政治的戰略資源,又關系國家的經濟命脈。因此,除了加強煤炭安全托底保障外,增強油氣供應能力也是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撐。
“目前國內原油產量已經連續3年增產,天然氣的產量連續5年增產超過100億立方米,油氣的儲備能力穩步提升,市場穩定供應的底氣進一步增強?!比尉〇|表示,要推動油氣產業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不斷完善油氣進口保障體系。
袁家海認為,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未來仍有30年~40年的路程要走,因此在新能源不能安全可靠替代化石能源時,仍需要立足資源稟賦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需要加強,這意味著圍繞綠色開采、高效發電、清潔轉化、污染治理四個領域的工作需要持續推進。此外,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處于較高水平,過去本土油氣開發力度不足。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就是要加快“補短板”。特別是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背景下,當前和一段時期內,只有將煤炭清潔利用和本土油氣增儲上產工作做足,才能夯實我國能源安全的基石。
加強能源儲運調峰體系建設
確保能源供應能力的同時,提升能源資源配置能力,做好電網、油氣管網等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電力和油氣跨省跨區輸送通道建設,并增強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健全能源儲備應急體系,才能更有效地保障能源可靠穩定供應。
做好電力和油氣跨省跨區輸送通道建設是實現保證能源滿足供應的重要環節。按照《規劃》,“十四五”時期,我國要穩步推進資源富集區電力外送,加快已建通道的配套電源投產,重點建設清潔能源基地輸電通道。完善原油和成品油長輸管道建設,優化東部沿海地區煉廠原油供應,完善成品油管道布局,提高成品油管輸比例。加快天然氣長輸管道及區域天然氣管網建設,推進管網互聯互通,完善LNG儲運體系。
《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我國存量通道輸電能力提升4000萬千瓦以上,新增開工建設跨省跨區輸電通道6000萬千瓦以上。到2025年,全國油氣管網規模達到21萬公里左右。
能源儲備應急安全保障工作對于國家能源安全至關重要,因此提高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儲備能力,以及電力供應可靠性和應急保障能力都值得關注。
任京東在談及守住能源安全底線時表示,要扎實抓好風險管控。大力推進能源安全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建立健全煤炭、油氣、電力供需等預警機制,不斷加強應急保障電源、管網互聯互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提升區域互濟、多能互補水平,持續強化重點區域、重點時段能源安全供應,進一步提升應急響應和搶險救災能力,堅決保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用能安全。
此外,在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的過程中,新能源比例大幅提升,為實現大規模新能源電力消納,必須增強電源協調優化運行能力,進一步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調節能力。
進入“十四五”時期,我國正通過實施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加快推進新型儲能、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優化電源側多能互補調度運行等方式挖掘電源調峰潛力。上述《規劃》提出,力爭到2025年,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規模累計超過2億千瓦,抽水蓄能裝機容量達到6200萬千瓦以上、在建裝機容量達到6000萬千瓦左右。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能源安全與新能源研究室主任劉強告訴記者,“對比過去以煤炭為主體的能源結構,目前我國能源結構正趨向多元化,由于各電源特性不同,因此彼此之間需要協調、互補發展,同時要通過科技手段對新能源電力具備一定的預測性。這也是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特征?!?/span>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