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小企業減碳的難點和痛點,科技會產生怎樣的助力?平臺和大企業如何帶動、幫助中小企業減碳?針對以上問題,10月14日,21世紀經濟研究院聯合阿里巴巴共同舉辦科技助力中小企業減碳沙龍。在沙龍上,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經濟部副主任黃德生表示,現在中小企業在減碳方面確實面臨著一些挑戰,同時也面臨不少機遇。
黃德生表示,當前中小企業在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面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第一,在資金方面,相比大型央企國企,中小企業在減碳方面可獲得相關的貸款、投融資等相對困難。第二,在政策方面,很多中小企業往往注重短期的經濟利潤,對減污降碳相關政策措施的認識和了解仍不是很充分,中小企業綠色轉型還需要政府給予更多的政策宣傳、引導和支持。第三,在技術方面,雖然在一些細分行業的技術方面,中小企業還是有“小而專”的優勢,但中小企業總體上不如大企業,特別是在節能降碳相關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中小企業無論是研發資金投入還是專業技術人才都面臨著較大的困難。第四,中小企業也面臨著減碳的獲益問題,通過技術改造或者技術升級,能夠降低碳排放,但如何能夠通過減碳獲得利潤,讓減碳能夠可持續,這就涉及未來碳減排相關市場機制的完善和中小企業自身的碳資產管理。
所以,無論是從資金、政策、技術,還是碳資產管理等各個方面,中小企業減碳還需要政府給予更多關注,在政策上給予更多宣傳、引導和支持,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小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的動力和能力,有效防范應對轉型升級的風險。
黃德生認為,科技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一個重要手段。科技創新對減污降碳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對中小企業來說,一方面無論是技術研發還是應用,短期而言都是一個成本,可能投入還比較大,但是如果從長遠來看,考慮到今后綠色低碳發展的大方向和政策形勢要求,提前發力、占領先機對企業的轉型發展和市場競爭力提升都是非常有益的。我們需要更多地關注中小企業,既要在政策上加強鼓勵引導,也要在技術上積極幫扶支持。
科技手段對中小企業減碳來說,也需要綜合權衡考慮。一方面,數字化、信息化這些科技手段對中小企業的生產過程、運營過程,往往需要增加一些成本投入,甚至本身也會增加一些新的能耗和排放。但另一方面,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科技手段,確實能夠優化原來的生產和管理等諸多環節,帶來可觀的節能降耗,從而節約了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如何讓中小企業更好地把數字化、信息化技術運用到生產、產品、服務對象的優化當中?黃德生表示,中小企業可能更多還是要把握好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保政策動向,平衡好短期效益和長遠規劃,聚焦前沿科技的創新應用,充分發揮平臺的作用,通過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實現企業減污降碳的效能,從而促進中小企業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同時,黃德生認為,中央和地方政府也需要在數字化、信息化、大數據應用于綠色低碳發展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方面,對中小企業加強指導,給予更多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專業的技術幫扶,推動中小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確保中小企業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做出應有貢獻。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