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拍照上傳,2小時襯衣送上門——這樣的“中國智造”你知道嗎?
說起工業4.0,你一定想到的是德國西門子的無人工廠,或者是“活雞成群進去雞塊出來”的全自動殺雞流水線。
但是,但是,千萬不要以為“批量、個性化地生產”的只是德國的“專利”,更不要以為的“萬物互聯”的智能制造離中國遙不可及。
因為,下面這些“奇幻”場景已經在一些中國工廠出現:
機器之間會相互“交流”,只要系統發出指令,原材料就會從幾千公里外的供應商“自動”配送、上架、組裝;
同一條生產線,可以隨時切換生產80多個不同型號產品;
僅18秒鐘,一臺空調外機成功下線;
用手機拍三張照片上傳,兩個小時就能有一件量身定制的襯衣送上門……
盡管大部分制造業企業可能還剛剛實現自動化,離智能制造還有很長距離,但這并不妨礙他們一邊“補課”,一邊加速升級追趕“工業4.0”的腳步。
走進三一重工的“18號數字化工廠”,仿佛進入了科幻樂園。鮮花與噴泉環繞間,數臺混凝土泵車、挖掘機、起重機正在裝配。幾輛AGV小車從立體倉庫將配件運載至相應位置,“嘀”一聲掃描后,顯示屏便出現了圖紙和操作指南。
“經過智能改造后,我們不僅打通了全流程的生產環節,還將上下游以及社會資源都連接在一起。客戶可以通過手機隨時了解自己設備的情況,并進行鎖機、故障診斷等操作。”三一集團高級副總裁賀東東說,在“數據即財富”的當前,全樣本的動態數據成了三一跟國際對手“PK”的“秘密武器”。
位于武漢沌口經濟開發區的美的工廠智能裝配線上,46臺工業機器人揮舞著“手臂”有序進行焊接、組裝、檢測等工序,準確率高達99%。一旦出現故障,系統自動發送短信報告給場外的管理人員。
“我們投入了40億元進行改造,現在平均每條生產線所需人工下降了2/3,工廠總體生產率提升了30%,產量提升20%,庫存更是大幅下降了一半。”美的集團武漢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浩說。
事實上,智能工廠最厲害的地方,不是提高了品質和效率,而是克服了“工業2.0”時代計劃和銷售脫節導致產能過剩的缺點,即從過去壓貨、計劃的方式變成了批量、定制化生產,生產交付更柔性、更快。
“批量化個性化生產產品服務是工業4.0的核心。”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說,“從去年確定的46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的情況看,我們走上了一條中國style的智能化改造之路,其背后使用的是中國的軟、硬件標準,這對裝備制造業擺脫對發達國家技術升級的路徑依賴十分重要。
當然,盡管少數企業已經順應智能制造的潮流,走在了前面。但是工業基礎不足,使得絕大部分中國企業來說,制造業企業不可能短時間直接跨越到智能化生產。動輒上億元的改造費用和高標準的技術要求,顯得“可望不可及”。一些企業試圖進行智能化改造,可也不知道自身問題在哪,該從哪兒入手。
中車時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7個月前啟動了智能工廠建設,成為國內首條按照“工業4.0”標準建設的軌道交通生產線。
該制造中心副主任易衛華感慨地說:“以往我們認為,智能制造就是買幾臺自動化設備。但通過實踐摸索,越來越發現買設備不復雜,難的是如何管理這些設備,如何結合你自己的生產特點最大會發揮設備的效用。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標準化梳理好自身業務流程。這個工作我們進行了整整三年時間。”
“智能制造推進過程當中,我們最大的短板是工業化進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異。”工信部部長苗圩坦言,“如果說德國基本上達到了工業3.0,中國很多企業還沒達到2.0的標準。所以我們既要補上2.0的課,還要推進3.0,更要向4.0方向發展。”
“中國制造業總體還是在學習和模仿,而缺乏相關積累,比如品牌積累、人才積累、設計積累、對工業化的理解等等。”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感慨說,比如在德國,產業工人可能跟玩似的就按照圖紙將零部件漂漂亮亮做出來了,我們費了半天勁,還很粗糙。”
在這方面,武漢船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湯敏深有體會。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船海工程機電設備制造企業,武漢船用公司推出的多項智能化產品設備打破了國際品牌的壟斷。可就在承接挪威客戶的一批橋梁索鞍時,對方初次看到產品后竟然提出,橋梁的表面太粗糙,要求像人的面部皮膚一樣光滑。
“剛開始真的不適應。要知道,全歐標鋼板焊接制造工藝難度非常大,我們已經創造性地使用了焊接機器人在200攝氏度高溫下施焊。”湯敏說,客戶的“倒逼”最終使得產品達到了要求。這也說明,與國外企業長達70年的生產經驗相比,我們在產品外觀、人性化設計以及以及基礎性研究方面還有待“補課”。
補“欠賬”,強化基礎能力,根本上還是依靠創新。
“雖然叫基礎,但一定是最尖端的能力和最關鍵的技術,是企業最需要解決的共性問題。”李北光解釋說,這部分創新空白大多存在于高校和企業技術研發之間,由于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在西方甚至被稱為“死亡谷”。
事實上,美國和德國專門在這一塊設置了公益性、非盈利的研究機構,為企業提供共性的技術支撐。而在我國,由于這部分創新空白,“想賣包子先種麥子”成為許多企業在發展中面臨的困境。一些企業甚至因為共性技術缺失,沒能邁過核心技術創新這道坎而倒在路上。
“我們不可能進口一個現代化,買來一個智能制造。”向文波說,中國制造業要具備競爭力,一定要在關鍵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創新上跟跨國企業面對面的較量。但是這光靠企業市場化行為難以實現。一些基礎零部件,沒有國家資金的投入和支持是很難突破的。
苗圩表示,為了解決從實驗室產品到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中間的一個巨大產業化過程,中國制造2025提出五項重大工程的首要工程,就是實施創新中心建設,解決面向行業共性技術缺失的問題,來促進更多的科研成果能夠最后轉成現實的生產力。
一些地方已經開始先行先試。
例如長沙市政府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建了一個智能制造研究總院,通過產業研究和孵化、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工業云平臺建設運營等核心業務,致力于為政府、企業提供工業轉型升級服務。
長沙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鄧自力告訴記者,利用云平臺,布料供應商、服裝制造廠和服裝實體店可以共享3D建模、智能試衣等技術。前段有客戶拍照上傳,后端就有企業接單制造。
這意味著,廣大中小企業不需要單打獨斗、重復建設,就有可能趕上智能制造的“快車”。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